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07 15:06:26
◎德國漢堡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Dirk Notz指出,預計在2030年~2050年之間的某個時間點(北極地區)將出現第一個“無冰之夏”。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編輯 高涵
從世界氣象組織(WMO)7月4日宣布厄爾尼諾時隔七年再次回歸,到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氣溫連續兩天(7月3日和7月4日)打破紀錄,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短時間內再次給全人類敲響了警鐘。
今年以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例如,地中海地區在4月底就創下歷史最高溫;西伯利亞在6月上旬氣溫高達近38℃;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海面溫度創歷史新高;大氣中的碳污染水平創歷史新高等等。
在眾多的氣候變化后果中,南極、北極和北大西洋海冰的大面積融化引發了諸多討論。由于海面溫度急劇上升,南極的海冰面積持續創出歷史新低,北極海冰處于極低值的情況今年仍在持續。6月上旬,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如今,挽救夏季北極海冰為時已晚,科學家們表示,當下需要為可能由此導致的北半球極端天氣的增加做好準備。
上述論文作者之一、德國漢堡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海冰和冰凍圈教授Dirk Notz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呼吁,我們必須在全球范圍內將能源系統從以化石為基礎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到目前為止,停止排放溫室氣體是阻止全球變暖成本最低的方法,而不是在未來幾十年和幾個世紀為可怕后果買單。”
NBD:有人認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影響,例如全球海冰的大幅減少,海面溫度急劇上升等等,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灰犀牛”。您是如何看待的?
Dirk Notz:我同意這種定性。氣候變化將在地球的每個地方產生嚴重的后果。人類正在改變這個星球未來幾千年的面貌,并且已經成為地球系統中最強大的地質變化力量。
其后果將主要對未來許多代人產生負面影響,但我們在改變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卻做得很少。為了阻止全球變暖,我們必須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到零。然而,在現實中,盡管所有人都在呼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創新高。
Dirk Notz教授(圖片來源:漢堡大學官網)
NBD:您和小組成員的研究稱,即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減少,在未來幾十年里,北極地區的9月份將是“無冰之夏”。北極海冰的減少是不可逆的嗎?
Dirk Notz:我們的研究關注的是覆蓋北冰洋的相對較薄(1~2米)的海冰。在季節性周期中,這些海冰在9月份(即夏季末)的面積是最小的。
在過去30年的時間里,已經融化了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北極夏季海冰總量的3/4。人類似乎不太可能迅速阻止全球變暖,以拯救剩下的1/4北極夏季海冰。
因此,我們預計在2030年~2050年之間的某個時間點(北極地區)將出現第一個“無冰之夏”。通過大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仍然可能限制“無冰期”的持續時間,并且我們可以防止每年發生的海冰融化。
(編者注:科學界普遍認為,如果北極地區被冰覆蓋的面積不足7%、即100萬平方公里,即可視為“無冰”。)
2月份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后,融化趨勢不減(圖片來源:Zachary Labe)
NBD:如果南極、北大西洋和北極的冰繼續以目前的速度融化,這對全球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整個人類意味著什么?
Dirk Notz:北極海冰覆蓋著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從北極熊到每年春夏在冰層底部形成的小藻類。隨著這些海冰的消失,這個生態系統將發生巨大變化。
如今,由于北極的海水變暖,無冰期變得越來越長,我們已經看到新的物種入侵北極。這些新物種對原本棲息在北極的物種造成威脅,我們預計在未來幾十年里,北極特有的物種將會逐漸消失。
對我們人類來說,北極夏季海冰的消失再次證明了我們對這個星球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肩負著巨大的責任。我認為,人類目前還沒有認真地對待這一巨大的責任。
NBD: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如此緊迫,各國/地區應該如何合作參與并優先考慮這一問題?
Dirk Notz:阻止全球變暖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在全球范圍內將能源系統從以化石為基礎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所有國家/地區都必須在這方面進行合作,分擔責任,并在技術、資金等方面相互幫助,以保持這一過渡的公正和公平。
考慮到過去溫室氣體排放所產生的歷史責任,情況就更加明了。我們必須明白,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以及我們的星球確實處于威脅之下,如果不聯合起來阻止全球變暖,每個國家/地區的利益都將面臨風險。
北冰洋海冰處于極低值的情況在2023年仍在持續(圖片來源:Zachary Labe)
NBD: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否足以讓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各國/地區政府是否應該提前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
Dirk Notz:為了阻止全球變暖,我們必須減少并最終停止排放溫室氣體。我們做得越慢,全球氣候就會變得越暖。而全球變得越暖,氣候變化造成的破壞就會增加。
到目前為止,停止排放溫室氣體是阻止全球變暖成本最低的方法,而不是在未來幾十年和幾個世紀為可怕后果買單。
封面圖片來源:漢堡大學官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