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華大集團尹燁:人工智能可以幫助行業讀懂生命密碼,基因測序未來會從“為什么要做”轉向“為什么不做”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2 00:00:29

◎尹燁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對人類基因研究相關工作而言,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它會幫助我們大量讀懂生命的密碼。

◎尹燁認為,對于普通人來說,基因測序今后會發生從“為什么要做”到“為什么不做”的轉變。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旭    

7月11日,在由世界生命科學大會聯合組織主辦的2023北京國際生命健康產業跨境博覽會暨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華大集團首席執行官、華大基因副董事長尹燁在演講時闡述了他個人對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看法和思考。

關于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尹燁看來,科技界呼吁暫停ChatGPT-5的原因在于相關立法沒有跟上。

那么,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會怎樣改變基因測序行業,基因測序又會如何影響普通人的生活,在基因檢測方面,我國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下一步的計劃是什么……

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在大會現場對尹燁進行了專訪。

尹燁接受每經記者(右)采訪

ChatGPT核心在于幫助我們大量讀懂生命密碼

NBD:今年以來,ChatGPT發展異常火熱,不過前段時間,馬斯克等千人聯名呼吁暫停ChatGPT-5。您認為以此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對人類基因研究相關工作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尹燁:我想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它會幫助我們大量讀懂生命的密碼。

尹燁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在過去,相關的解讀需要醫生慢慢看,但現在可以讓人工智能去進行解讀,就是所謂的智慧醫療,它會成為醫生的好幫手。但是人類不能只用AI看病,如果只看程序,醫生是感知不到的,所以必須要線下交流。

NBD:華大集團在AI這方面進行了哪些布局,有何展望?

尹燁:我們會在基因組數據上盡可能地增加數據量,讓它涌現出應該有的一部分智能,進而去讓大家更好地理解基因,了解基因,因為要讀懂了以后才會用。

基因測序會從“為什么要做”轉向“為什么不做”

NBD:人類基因組計劃深刻地影響了全世界,您認為人類社會今后會因為基因測序發生哪些改變?

尹燁: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國家有6個:美英法德日中,其中華大基因作為一份子也參加了人類基因組計劃。

如今已經不像計劃最初啟動的時候,當年做一個人的基因測序,項目所花費的資金達到38億美元。而今天要為一個人做基因測序,基于華大智造DNBSEQ-T20x2測序系統的試劑成本只需要99美元。從目前的公開數據來講,華大這一指標是領先全世界的。

所以我認為,對于普通人來說,基因測序今后會發生從“為什么要做”到“為什么不做”的轉變。如今我們國家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覆蓋率已經達到40%多,也就是說,孩子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可能就已經拿到了自己第一份的基因檢測報告,這是最關鍵的。

中國現在的生育率比較低,如果我們不加強相關篩查,例如婚前、孕前、孕期及新生兒等不同時期的檢測,就很難保障生育健康。這對于我國的人口狀況來說是雪上加霜。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大家一定要有檢查防控的意識。在我看來,這些檢查已經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逐漸得到普及,其中基因檢測很多都已融入大家的生活中了。

NBD:除了生育的相關檢查以外,您認為還有哪些檢查是當前我們還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的?

尹燁:最典型就是腫瘤篩查。腫瘤只要早期發現,那么相關治療就不會有太大問題。比如原位癌,只要能做手術,很多情況比如切除結節其恢復的速度可能比感冒都好得快。整體來說,腫瘤只要發現得早,就不是太嚴重的問題。

當前在腫瘤五年生存率等指標上,我們跟美國之間的差別主要不是體現在醫生、藥物這些領域,而更主要的是在于美國的癌癥病人通常發現得比我們早,他們發現的時候大多是早期,而我們發現時中晚期的比例比較高,這說明大家還缺乏早期篩查的意識。

只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避免“卡脖子”

NBD:基因檢測屬于高科技領域,您認為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短板和需要克服的問題有哪些,未來還有哪些發展空間?

尹燁:所有的行業都要先看“根”。對于基因檢測這一行來說,“根”就是測序儀這類核心硬件是不是你的,只有核心硬件是你的,才可能引領一個行業的發展。不然就可能遭遇“卡脖子”的情況,這是最根本的問題。目前華大的優勢就在于解決了基因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去年,華大智造在美國經歷了一場專利訴訟,最終對方賠了我們3.25億美元的凈賠償款。這就證明我們是尊重科學的,并且是有底層技術的。只有核心硬件是你的,才能保證未來的發展自主可控,這是最根本的。

如今,要評價一個企業是否屬于高科技,首先要看它能不能做到高效率和低成本,只要能做到那就是高科技。其本質還是要看核心硬件是否能自造,如果硬件不能自己制造,那就可能會遭遇“卡脖子”。

所以歸根到底,中國未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一定要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同時要積極開放場景給到已經具備了領先優勢的領域,擴大這一優勢。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宣璋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基因測序 科技 人工智能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