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7 18:30:49
◎在林海川看來,對于宏川智慧以及公司所處的石化倉儲行業而言,“并購”是企業發展的最佳路徑:一是行業的政策嚴監管、審批自建周期較長,并購更容易實現擴張;二是公司過往已積累大量的并購經驗,并購路徑已然走通。
◎據林海川介紹,宏川智慧的碼頭儲罐以并購為主,但化工倉庫則是并購和自建“兩條腿走路”,“我們也會在化工物流的其他領域去尋找更多發展機會,應該說并不完全是局限于目前業務”。
◎林海川表示,“大市值”需要給到企業時間去成長,他相信,東莞新興的上市企業中主要以電子信息、高端制造等為主,它們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市值方面相當有潛力。
每經記者 吳澤鵬 每經編輯 魏官紅
■相關公司:宏川智慧(SZ002930,股價23.23元,市值105.48億元)
■核心競爭力:基于優質賽道的雙主業聚焦發展,形成了持續并購的成長路徑,長期保持著競爭優勢的動態平衡。具有區位布局優勢、自有碼頭優勢、倉儲規模優勢、指定交割庫資質優勢等
■機構眼中的公司:石化倉儲龍頭,高壁壘核心倉儲資源持續擴張,雙賽道并進打開長期空間
■所屬概念:交通物流 倉儲物流 石化行業
廣東東莞松山湖畔,聚集著一批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現代服務等類型的企業群,主打石化倉儲綜合服務的宏川智慧總部便坐落在松山湖北岸,這家企業在2018年上市的企業,是目前國內石化倉儲賽道的龍頭。
儲罐、倉庫還有碼頭,是石化倉儲企業最核心的資產,也是公司業務開展的基礎。
上市以來,宏川智慧采取并購的成長路徑,不斷擴大著儲罐罐容等。
數據測算,2021-2022年度化工物流頭部企業液體罐體量約占整個市場的28%;其中,宏川智慧罐容量是整個化工倉儲市場的10.39%,體量可見一斑。
對宏川智慧董事長林海川的專訪是在6月底,正值廣東盛暑,悶熱的午后讓人容易感到困乏,附近樓宇裝修傳來的嘈雜聲被隔絕在窗外,似乎少了些穿透力。距離約定的采訪時間還有片刻,林海川已一身西裝來到現場,剛結束午間運動的他仍精神飽滿,保持著往常的溫和儒雅,耐心地配合設備調試,一切準備就緒,我們的對話也就此開始……
“并購”,是宏川智慧身上最明顯的標簽之一。
自成立以來,宏川智慧先后并購了太倉陽鴻、南通陽鴻、福建港能、中山嘉信、常州宏川、常熟宏川、常熟宏智、滄州宏川、龍翔集團、成都宏智等公司。其中,除太倉陽鴻、南通陽鴻外,其余項目的并購均在2018年上市后完成。
在林海川看來,對于宏川智慧以及公司所處的石化倉儲行業而言,“并購”是企業發展的最佳路徑:一是行業的政策嚴監管、審批自建周期較長,并購更容易實現擴張;二是公司過往已積累大量的并購經驗,并購路徑已然走通。
石油化工產業鏈結構復雜、供需區域不平衡鎖定了物流倉儲的剛性需求。我國原油、成品油、醇類化工產品等消費需求保持旺盛,原油進口較大的同時,國內油田和石化開發區主要集中于東北和西北地區,而精細化工生產主要集中于華東和華南地區,平均物流運距2200km以上。這種供需地域的不平衡,為石化品物流業和倉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
“碼頭儲罐倉儲行業的發展依托于儲罐容量,容量越大,業務才能更多;同時,每個基地都有一定的服務半徑,哪怕建得再大,超出了地區需求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要讓儲罐容量更大,我們就要去到更多的地方。”林海川說道。
宏川太倉陽鴻化工品儲罐區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與此同時,?;穱拦芸?、新建產能周期較長等因素提升了石化倉儲行業以及企業地域擴張的準入門檻。據林海川介紹,新建批文本身比較難以獲得,“即使拿到新建批文,也要面臨很長的建設周期,從審批、籌建,到建設、驗收,需要約6年的時間,周期太長”。
選擇并購的路徑,“擴容”可以有多快?以2022年為例,宏川智慧在這一年里完成了對龍翔集團、滄州宏川、金聯川的三次并購,再加上對此前并購項目的罐容建設,到2022年度報告披露日,宏川智慧運營總罐容達到438.61萬m³,而2020年度報告、2021年度報告披露日的運營罐容數據對應則是230.60萬m³、383.63萬m³。
圖片來源:公司2022年年報截圖
據中物聯危化品物流分會統計,2021-2022年度化工物流頭部企業液體罐體量約占整個市場的28%。國海證券研報分析測算,宏川智慧罐容量是整個市場的10.39%,為石化儲罐細分賽道的龍頭企業。
要將業務做到更多地方,并購是不二之選。但對于企業而言,在迎來業績增長預期的同時,新的管理團隊加入、整合并購庫區不達預期等情況,也意味著不確定的風險因素在增加。
對此,林海川坦言,并購是一項復雜且具有風險的工作,“在任何的行業都是一樣的,當中很容易出問題,有的是并購過程中選擇出了問題,有的是資金出了問題,有的是后面的整合出了問題等”。
例如,據公開信息,同屬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家能源行業上市公司,在2021年以近5億元價格收購了一家倉儲企業,但其在2022年報中對此計提了超6000萬元的商譽減值準備。
對于宏川智慧而言,多次的并購已讓其積累了大量經驗,“我們對整個并購的過程,從挑選項目、洽談、籌集資金、付款,到整合,都形成了宏川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林海川對此并不避諱,“對于宏川而言,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式,所以大家也看到,上市后我們的并購推進得特別快”。
林海川表示,宏川智慧方面對并購模式頗有信心,“大家都知道,并購后最困難的是團隊的整合,但是宏川形成了一整套針對行業項目的機制,對子公司施行‘中心制’,由總部集中管理”。
據林海川介紹,宏川智慧在總部設立了運營、商務、基建與采購、行政、財務五大管理中心,垂直對接新并購庫區的對應部門,通過組織架構上的管理模式實現對新并購庫區的快速整合和有效管控,從而實現并購后的人員穩定、經營正常、業績增長。
“我們現在有十幾個基地,當然未來會越來越多,但我們是通過總部的五大管理中心進行管理,而且是強管理,也就是部門的業務、人事和考核等,都是由管理中心來進行,確保并購后的管理整合順利。”
當然,林海川也表示這并不是個人風格或是業績壓力影響,“我個人認為還是宏川形成了一個行之有效的系統,因為并購實際上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決策過程,需要整個企業很多部門的參與,我們整個企業形成了這種能力”。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采訪結束的幾日后,宏川智慧再次宣布了新的并購項目,其于6月28日發布公告,提出擬以現金方式分別收購南通御順100%股權、南通御盛100%股權,其下屬公司易聯南通擁有土地使用權、碼頭岸線、房產、74座儲罐(罐容總計約62萬m³)以及前述資產相關附屬設施。公司在后續公告中稱,基于易聯南通所擁有的資產價值及其增值價值,本次交易對價合計約為7億至10億元。
根據統計,若上述交易成功落地,宏川智慧旗下的總罐容將達409萬立方米(按持有比例加權計算),較之前增加17.89%。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這將成為宏川智慧自2018年3月上市以來的第10個收購標的。
儲罐擴容的同時,宏川智慧在近幾年明確了以化工倉庫為“第二主業”的發展路線。
儲罐和倉庫稍有不同,前者以油品、化工原料等散裝、液態產品為主,后者則是儲存具有外包裝的物品,或者固態產品;另外運輸方式也有區別,碼頭儲罐運輸工具多是油船、槽罐車,化工倉庫則主要依靠集裝箱、廂式貨車。
??康拇?nbsp;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林海川透露,碼頭儲罐與化工倉庫的倉儲客戶存在部分客戶重疊,但是不多。“宏川智慧在第一主業(碼頭儲罐)已經走上了一條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各方面形成了較強的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還有余力去進一步加快公司發展。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客戶等也有這樣的期許,宏川智慧作為行業龍頭,如果能夠把化工倉庫業務做起來的話,未來也能夠為這個行業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
不過,無論是碼頭儲罐業務,還是化工倉庫業務,它們都處于強監管約束之下。對于行業企業而言,自建、擴建均不易,產能增長主要由并購驅動。2020年-2022年,宏川智慧各報告期末控股運營化工倉庫面積分別是2.06萬㎡、2.31萬㎡以及6.49萬㎡,其中2022年增加4.18萬㎡,即是由并購滄州宏川、常熟宏智帶來的增量;同時,宏川智慧旗下南通陽鴻、成都宏智等的化工倉庫自建項目也在正常推進當中。
林海川介紹,宏川智慧的碼頭儲罐以并購為主,但化工倉庫則是并購和自建“兩條腿走路”,“我們也會在化工物流的其他領域去尋找更多發展機會,應該說并不完全是局限于目前業務”。
圖片來源:公司2022年年報
逐步實現碼頭儲罐倉儲、化工倉庫倉儲雙賽道的并進發展,宏川智慧由此可以在石化倉儲領域實現更全面的覆蓋。用互聯網思維解釋,相當于掌握了化工行業的區域流量。在這樣的條件下,公司是否可以向化工物流鏈條兩端延伸,進一步打開成長空間?
對此,林海川表示,石化物流鏈中,倉儲環節是門檻最高、資源屬性最強的環節,“所以在倉儲環節占據市場核心地位,讓我們更容易進入化工物流的其他領域,我們也在做這方面的探索,比如說在化工倉庫,我們在試行倉配一體化服務,碼頭儲罐業務,也在研究延伸去其他環節發展的可能性”。
在采訪中林海川提到,期望將上述罐容量的市場占比穩步提升,他表示,“我想公司目前應該是著眼成為一個高度聚焦化工倉儲業務的龍頭企業,但是未來會發展成提供綜合性物流服務的化工物流服務商”。
除了是宏川智慧的董事長、總經理,林海川還是東莞市上市公司協會會長,采訪接近尾聲時,我們也就東莞上市公司的發展情況展開了交流。
林海川表示,上市公司協會調研發現,目前,東莞上市公司面臨著普遍性的問題。首先,東莞作為一個制造業城市,企業非常多,“相對而言,城市空間比較小,城市建設用地的開發強度比較高,很多企業想進一步發展,但缺少物理空間”,此外,很多東莞的上市公司對出口依賴比較大,“所以在過去幾年,對出口依賴度比較大的企業也碰到了一些困難”。
回顧東莞上市公司的發展歷史,可以用“蝶變”來形容——過去,東莞多年保持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上世紀90年代起還與中山、順德(現劃入佛山市)、南海(現劃入佛山市)被并稱為“廣東四小虎”,但若以“上市公司數量”為指標,東莞卻并不凸顯。
曾有報道分析,在1999年-2008年近10年時間里,東莞沒有新增一家公司上市公司,到2017年底也不足30家。
不過,近5年來,東莞上市公司數量實現了翻倍增長,目前已近60家,2022年至今年5月更是新增13家,是腰部城市中增長數量最大的城市。同時,東莞目前的上市公司總數量在省內和國內都位居前列(排名分別為第3、第18)。
“這和東莞原來的產業結構相關,過去東莞主要是以外資企業、‘三來一補’的來料加工企業為主,這些企業總部很多在海外,以海外融資為主。本土民營企業中,早年以地產相關服務業為主,那時候本土企業上市確實少一些”,林海川分析稱,但在2000年以后,特別在2010年以后,東莞的產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涌現很多先進的民營制造業企業,通過10年左右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后逐步實現上市,這也造就過去幾年東莞上市公司數量的快速增長。”
上市公司數量增長的同時,東莞上市公司總市值卻暫未駛上增長快車道,落后于深圳、廣州,還排在佛山、珠海等城市之后。因此,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成長為更大市值公司,成為東莞上市公司當下需要回答的問題之一。
對此,林海川表示,“大市值”需要給到企業時間去成長,與佛山等城市相比,東莞民營企業歷史不長,同時他相信,東莞新興的上市企業中,主要以電子信息、高端制造等為主,它們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在市值方面相當有潛力。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東莞連續出臺《東莞市鼓勵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扶持辦法》、《東莞市推動企業上市發展三年行動鯤鵬計劃》等政策,推動東莞資本市場進入新階段。東莞方面提出,力爭到2023年,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突破100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