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9 15:22:13
每經編輯 王月龍
當不少消費者還在為“高油價”發愁,想要轉投新能源汽車懷抱時,新能源汽車的電費猝不及防的迎來了上漲。
根據一位網友的爆料,上海某地區的充電樁費用出現較大幅度上漲的情況。按照該網友的說法,同一地點、同一時間段,過去充電樁的價格為1.15元,而現在卻漲到了2.15元,漲幅高達87%。
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類似的情況不只出現在上海,近期全國多地的充電樁費用都迎來了漲價。對此,有分析稱,一方面是因為大型充電站的用電被劃歸到了工業用電中,電價調整就會引起充電費調整;另一方面,大部分第三方運營商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這使得他們不得不漲價才能“活下去”。
鄭州多個品牌充電樁漲價
上海午后充電有的漲近八成
據頂端新聞,進入7月,不少在鄭新能源車主稱,鄭州市域內幾乎不同品牌新能源充電站迎來漲價,相較于平日最便宜的“深夜階段”,漲價后的充電費用,漲幅接近一倍。類似于特來電、聯合等品牌充電站充電價格相較之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上漲,漲幅均在30%以上。
除了鄭州,全國其他城市新能源充電站也迎來一定幅度上漲,特來電充電相關工作人員稱,目前在鄭區域充電價格由當地子公司進行調控,總部對此無權干涉。
每經記者 黃辛旭 攝
以星星充電為例,市民王先生于7月7日1:40在商務外環星星充電站進行充電,共計充電25.881度,消費13.2元,平均價格為0.51/度,(其中停車費用為限時2小時,超過首小時收費4元,),7月18日,上述位于鄭州商務外環的星星充電,同時段價格為0.78元/度(加上服務費)。
除了星星充電外,e充電(國家電網)所在的鄭州市域內的充電樁也迎來價格上浮,楊琳于今年5月13日2:49在紫荊路e充電,共計充電38度,一共消費15.62元,平均價格為0.41/度,如今該充電樁在0:00-7:00時段,充電價格為0.62/度,漲幅近50%。
據橙柿互動14日報道,近日有網友爆料,上海的公共充電樁充電漲價了,尤其中午后上漲幅度比較大,有的漲了六七毛錢,以前1.15元,現在漲到2.05元,實在是充不起了。
來源:橙柿互動
不過,目前杭州公共充電樁充電費用暫時還沒有漲價,各平臺按照用電時間均有一定的浮動,一般11點—13點、22點—8點這兩個時間段價格最便宜。
新能源車不香了嗎?
據山西晚報,雖然現如今新能源車的充電費用對比燃油車依然有很大的優勢,以太原為例,很多充電站在夜間十一點之后一度電需要七八毛,還有很多新能源車主擁有私人充電樁,充電的費用會更低。
但是,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新能源車充電費用也在不斷變化。此前,小鵬汽車將車主的免費充電額度由原來的每年3000度降至每年1000度,蔚來汽車也將終身免費不限次數換電調整為每月6次,新能源車的充電優勢雖然還在,但明顯福利越來越小。
通常情況下,市區通勤的純電動汽車百公里耗電大約在12—15度,如果選擇了比較貴的充電站,百公里的充電費在30元左右。而普通家用燃油車,特別是A級轎車,百公里油耗并不高,即使油價上漲了,百公里的油費約為50元。如果是在高速,新能源車的耗電量則會增加,當車速超過每小時100km之后,很多車耗電量都會飆升到百公里20度以上,而燃油車在高速路會更省油,此消彼長之下,新能源車的出行成本可能比油車更高。
關于充電費漲價,據橙柿互動,業內人士分析,可能和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第三監管周期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有關。根據《通知》,6月1日起實行新的電價方案,《通知》中明確,新電價方案將用戶用電價格逐步歸并為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及工商業用電(除執行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以外的用電)三類。而大型充電站的用電被劃歸到了工業用電中,所以電價調整必然會對新能源車充電費用產生影響。
據頂端新聞,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認為,市場上充電樁漲價原因可能是因為其背后運營商成本經營問題,“目前充電樁的運營商,大部分都不盈利,可能除了少數頭部的特來電等可以盈利以外,其他的運營商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span>張翔解釋稱,如今市面上運營商經營的公共充電樁的電價,普遍比家用充電要貴很多,“在一般一線城市,運營商用電價格平均一度電為2元左右,但是車主夜晚在家充電,一度電為0.3元左右。”價格的差距會造成運營商運營成本的提高,“此外,運營公司需要給停車場支付額外的停車費用,這個也是不小的開支,再加上如今市民們在公用充電樁充電熱情下降,自然會造成運營商虧損持續增加?!?/span>
編輯|王月龍?杜恒峰?杜波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頂端新聞、橙柿互動、山西晚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