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7 01:17:05
◎談及上半年民間投資下降及如何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問題時,劉世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要在理論上進一步理清民營企業的性質和地位。
◎劉世錦強調,要在糾正所有制歧視方面要取得實質性進展,改變在行業準入、項目招標、資金獲取等方面客觀存在的有悖公平競爭的一些潛規則,以此作為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7月26日,2023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大會現場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余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9.8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達21.5萬家,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在大會開幕式上表示,工信部將深入實施數字化賦能、科技成果賦智、質量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的“三賦”專項行動,引導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向專精特新企業集聚,支持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在制造業強鏈補鏈中發揮更大作用。
大會主論壇上,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圍繞“如何促進民營企業為主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作主題發言。
大會期間,劉世錦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
劉世錦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過去傳統的中小企業在發生變化,最近幾年行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比如一個行業過去有100家企業,現在可能就剩30家,競爭很激烈,這30家企業中間,有幾家可能會成為龍頭企業,剩下這些中小企業很多是在做大企業的配套,那么它就要‘專’、要‘精’、要‘特’、要‘新’。”劉世錦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
他強調,目前的專精特新企業中有一部分實際上是初創的創新型企業,有一些是老企業,類似于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在一個細分行業中它的市場占有率很高,歷史也很長,有很深的底蘊和長期的競爭力,這樣的企業在國內也正變得越來越多。
在他看來,現在的專精特新企業與過去的中小企業相比有一些新的特點,比如首先專業化水平很高;第二是精致化水平很高;第三國際化水平很高;另外,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也在提升;數字化程度、綠色化程度都在提高。
“所以我想這次舉辦這個大會,其實就是要促進這些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加固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底座’,把這個基礎做強。”劉世錦說。
專精特新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中小企業為主。民營企業的發展狀態,也決定了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狀態。談及上半年民間投資下降及如何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的問題時,劉世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要在理論上進一步理清民營企業的性質和地位。
他在對此解讀時強調要重點關注能不能做到三個區分——把工業革命初期的私有制企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依托企業家才能優化配置資源的民營企業區分開來;把企業家和大家經常講的資本家區分開來;把企業家才能的特殊貢獻和價值與剝削區分開來。
在發言中,劉世錦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是具有企業家才能的一批人識別并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組織各類資源創辦發展了大量充滿生機活力、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
“這些企業家開始的時候都是白手起家,并沒有多少資本,而投資者正是看中了他們的企業家才能,才把資本給了他們,以便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劉世錦說,在一個競爭性的要素市場上,企業家是按照企業家才能貢獻獲取報酬,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所說的剝削。“當然,這個企業家(群體)也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員,后者所缺少的正是企業家才能。”
在劉世錦看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多要依靠創新驅動,中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企業家精神。“所以我們要在這個意義上理解民營企業家所創辦的企業。”
劉世錦表示,目前當務之急是要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中的31條舉措切實落到實處。
與此同時,也可以探索一些新的舉措,比如能否不一定按照所有制來劃分企業類型,也不一定非要區分國企民企,而是改為按照規模、行業、技術類型等特性劃分企業,并且按照這些行業的特性來制定相關政策。
他進一步闡述了這樣做的原因:首先,這個企業是以企業家為核心的組織形態,出資人所提供的資本只是投入企業的要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勞動力、土地、技術等要素。所以僅僅從資本來界定企業性質,有一定的片面性。
其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資本所有者的多元化和相互融合(也就是平常講的混合所有制)已成為常態。現實中要找到純粹的國有或者純粹的完全個人所有的企業越來越困難了。所以以資本所有者屬性界定企業類型,已經脫離了實際。
“另一方面,在出資方面,我們可以按照出資人類別來劃分,比如中央國資投資者、地方國資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者等等。”他說。
此外,在糾正所有制歧視方面要取得實質性進展,改變在行業準入、項目招標、資金獲取等方面客觀存在的有悖公平競爭的一些潛規則,以此作為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各地營商環境到底好不好,應該以這方面的內容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尺度。”
最后,中央關于企業平等對待、公平競爭的文件重在落實,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加快轉化為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循、違法必究,并且在行政檢查、社會監督、法律訴訟等領域形成配套的制度保障體系。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