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5 22:46:59
◎太平洋百貨的30年經營史,幾乎貫穿了中國百貨行業發展的全部歷程,尤其是21世紀以來的所有重要節點。沿著時間回溯,或可從時代洪流中尋覓出這家明星百貨大樓從巔峰到衰落的草蛇灰線。
◎在今年服務消費在線下逐漸占據主導的環境下,購物中心發展情況更好。這意味大量存量百貨商業需進行調改,以滿足線下消費者對餐飲、娛樂等服務業態的需求。
每經記者 舒冬妮 每經實習記者 黃海 每經編輯 梁梟
“2008、2009年的時候,我經常來逛太平洋。說句實話,只要是搞活動,(商場就)人山人海……”8月15日下午,上海太平洋百貨徐匯店內人頭攢動。在趙蘭芳的記憶中,此般熱鬧的景象已經許久未見。
趙蘭芳是太平洋百貨四樓某男鞋品牌的售貨員。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憶道:“我來的時候已經是2012年,只有周年慶的時候才會有這么多人,近幾年是肯定沒有那么多人。”
商場六樓,在某運動品牌工作的王遠給出一組模糊數據:8月以來,商場客流有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增長。同一層的其他店鋪也向記者表示,客流至少有四五倍的增長。
“反常”的顧客人次背后,太平洋百貨徐匯店——這家曾經一度引領百貨商場風潮的明星商場,即將在入滬三十年之際退出歷史舞臺。
7月31日,上海太平洋百貨微信公眾號發布公告稱:“由于與合資方的合作期限今年屆滿,上海太平洋百貨徐匯店將于2023年8月31日營業結束后正式謝幕,終止經營。”而在太平洋百貨徐匯店關門后,遠東集團在大陸市場將僅剩兩家門店,分別為遠東百貨重慶江北店及位于大連的MIDTOWN購物中心。
標志性的背景音樂《寶貝對不起》,絡繹不絕的顧客、清倉甩賣的商品、已然清空的展柜……共同見證了太平洋百貨在上海灘的“最后一舞”。
百貨行業日新又新,屬于老牌百貨大樓的航道似乎早已定好,潮起潮落之間,來往者皆是浪花。
作為百貨業黃金時期的典型代表,太平洋百貨一度是國內最大的連鎖臺資百貨巨頭,主要門店雄踞上海、北京、重慶、成都、大連等地的核心商圈。
上海太平洋百貨官方微信公眾號2018年的一則推文顯示,上海太平洋百貨公司隸屬于遠東集團零售體系,包含太平洋SOGO百貨、愛買、遠東都會、巨城購物中心、遠企購物中心、電子商務GOHAPPY。營業據點橫跨兩岸達到56家店,兩岸營業額逾300億人民幣。
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從1993年到2023年,太平洋百貨的30年經營史,幾乎貫穿了中國百貨行業發展的全部歷程,尤其是21世紀以來的所有重要節點。沿著時間回溯,或可從時代洪流中尋覓出這家明星百貨大樓從巔峰到衰落的草蛇灰線。
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鐵一號線南段(錦江樂園至徐家匯區間)投入觀光試運營。轟隆的列車從徐家匯下方穿行而過,為徐家匯商圈帶來源源不斷的人流。當年10月,上海太平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兩個月后,太平洋百貨第一家店在徐家匯正式開業。
1997年和2000年,太平洋百貨又分別在淮海中路商圈以及上海火車站附近連續落子。千禧年的鐘聲敲響,太平洋百貨憑借位于上海的三家門店,躋身國內百貨行業頭部企業。
民生證券劉文正團隊在今年7月發布的一份行業專題報告中將2000年后的百貨行業發展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正是市場開放、境外零售商進入的2000年至2007年。這一時期也是太平洋百貨在大陸生意最為鼎盛之時。
《經濟觀察報》2002年的一則報道顯示,1994年,太平洋百貨徐匯店全年營業額為1.8億元人民幣。而到了2001年,營業額已經高達10.87億,加上淮海店、站前店,營業額高達20.15億元。
據《解放日報》2004年刊發的一則報道,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公布的“2003年全國大型百貨零售企業(單店)銷售額、零售額統計”顯示,在全國銷售額排名最前的10家大型百貨零售企業中,上海企業占據3席。其中,上海太平洋百貨有限公司位列全國第八,上海第三。
這樣一家站在金字塔頂端的百貨企業,為何會一步步走向謝幕?8月15日下午,記者前往太平洋百貨總部辦公室,但工作人員婉拒了采訪。
8月24日,地產分析師嚴躍進通過微信向記者表示,從太平洋百貨的公告來說,其和合資方的合作已經到期,所以會終止經營。應該說這是直接原因。但是本質原因是,此類百貨店的經營模式弊端不斷暴露,也使得經營方面需要做出積極的調整。
那么,太平洋百貨衰落的起點究竟在何處?
在十余年老員工王遠的記憶中,商場生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發生在2016年前后。
這一年,有關電商沖擊實體商場的討論較多。電商巨頭阿里宣布了兩件重磅消息:其一是阿里巴巴集團2016財年電商交易額(GMV)突破3萬億元;其二,是阿里巴巴將借由淘寶平臺試水直播。
“也不是說太平洋百貨一下子生意就不行,我感覺是這一片,好像在2016、2017年以后就走下坡路。根據我們公司的銷售數據來看,整個徐家匯地區的銷售數據在2016年、2017年以后整體走一個下行的通道,但是具體原因我們也并不是十分清楚。”
王遠的“感覺”或許并非錯覺。2016年年底,太平洋百貨淮海店撤店關門。在彼時的多篇權威信源報道中,太平洋百貨淮海店已經顧客稀少。對于關店原因,太平洋百貨方面表示,淮海店自1997年開業,與瑞安集團租約20年,2017年即將到期,由業主收回自行開設商場。
但如果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太平洋百貨的頹勢或許可以追溯至更早的2011年。
據民生證券統計,在電商行業的沖擊下,自2011年開始,申萬百貨二級行業上市公司的合計收入及凈利潤同比增速開始下降。
圖片來源:民生證券研報截圖
當年,太平洋百貨相繼關閉了成都春熙新館門店、北京盈科店以及五棵松店。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太平洋百貨“敗走京城”。
兩年后,成都太平洋百貨春熙路店在2013年10月底正式關門停業。這一年,遠東百貨將位于大陸的門店悉數收編,除了上海的三家保留太平洋百貨的原有名稱外,其余門店均改名換姓。
保留名稱的上海門店亦有下滑趨勢。據趙蘭芳介紹,她在職的11年間,鋪面營收始終在下滑。“我在這邊是2012年開始做的,差不多一年的銷售額是140多萬、130多萬,后來就120多萬,再后來差不多100萬左右……到后面疫情以后就更難了。”
“我們這個品牌跌(幅)還好,有好多品牌是直線下降。因為我們這邊以前有8家做男鞋的,后來就漸漸只剩我們一家了。”趙蘭芳補充。
在多位太平洋百貨內部員工的記憶中,面對經營的困難,商場并沒有坐以待斃。趙蘭芳向記者介紹:“曾經嘗試過網上(商城),我們有過一段時間,但是效果并不好。”
據Euromonitor數據,從2008年至2022年,電商規模從238億元增長至7.5萬億元,已經成為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渠道之一。而百貨行業市場規模從5706億元增長至959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僅為3.8%,增速不明顯。
上海太平洋百貨的官方微信號內,單獨展示了遠東零售集團的線上商城鏈接——購開心。網站的注冊信息顯示,該網站最早建設于2011年。目前,頁面最下方展示著遠東百貨在大陸的三家門店:遠東百貨重慶江北店,MIDTOWN大連店以及太平洋百貨徐匯店。
記者進一步點擊太平洋百貨徐匯店的相關頁面后發現,上海太平洋百貨徐匯店網店開業于2016年5月31日,目前網頁內已經沒有任何商品在列,大連MIDTOWN亦如此。
此外,在大連MIDTOWN的展示頁最下方,亦有多家已經關門的太平洋百貨或遠東百貨仍在展示中。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久未更新的購物網站,無聲地訴說著太平洋百貨在轉型電商路上遇到的挫折。
除了與電商結合,傳統百貨商場還有另一條轉型路徑,即轉向更加注重線下體驗的綜合體。東吳證券在最新研報中認為,對消費者而言,購物中心的服務業態占比高于百貨,而百貨主要聚焦零售業態。
“未來線下消費將聚焦于‘體驗感’,服務類及中高端消費是未來線下商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在今年服務消費在線下逐漸占據主導的環境下,購物中心發展情況更好。這意味大量存量百貨商業需進行調改,以滿足線下消費者對餐飲、娛樂等服務業態的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以來,徐家匯商圈的幾家大型商場,如港匯恒隆和美羅城等均有規模不一的翻新、升級動作。而太平洋徐匯店上一次改造,還要追溯到2008年,彼時從硬件設施到外立面、整體風格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整,轉眼已過去15年。
王遠所在的門店距離太平洋百貨徐匯店的餐飲娛樂區最近。談及商場的“自救”措施,他向記者介紹,2017年以后,“他們(商場)應該也是加大了一些對外的宣傳,包括對一些比如餐飲娛樂項目進行改造,然后進行一些招商,可能當時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被疫情打亂了……”
8月15日,太平洋百貨徐匯店7樓,一家名為“絢族嘉年華”的電子游樂場仍在營業中。下午四時,約有四、五名年輕人在店內消費。當天值班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門店開業已有近兩年。面對記者有關客流結構的問題,該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在各個平臺有做活動推廣,所以各個年齡層的客戶都有。此外,其透露稱,剛開業的時候“生意挺好”。
不過,陳蘭芳覺得,商場七、八樓的客流并沒有給自己樓層的生意帶來明顯的增幅。“我覺得人家吃飯的就是來吃飯的,然后順便看看有合適的才會買,不合適的他也不會買。”
王遠向記者分析,盡管商場調整了一些業態,但因為老百貨內部的建筑結構原因,沒有辦法跟新式百貨或者綜合體相比較。“受制于以前那種百貨的形式,樓層的層高相對來說都比較低,說實話,可能客人進來逛,包括我自己也是感覺心情比較壓抑一點。”
7月24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新聞發布會徐匯區專場,徐匯區商務委主任陳勇表示,加快徐家匯中心建設和太平洋百貨、上海六百轉型。
“從徐家匯商圈的發展來說,這兩年動靜很大,尤其是在商圈繁華和城區煙火氣等方面,持續做創新。對于后續商業零售業態而言,需要在新一輪發展中尋找新的機會。當前雖然商業零售消費還沒有快速提振,但預計后續會有新一輪大消費提振的利好時機,商業零售企業要注意市場的變化,主動做業態的調整,對于一些更貼近消費群體的模式要積極引入和創新。”嚴躍進說道。
王遠、趙蘭芳為化名
除特別說明外,文中及封面圖片為實習記者黃海拍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