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2 22:42:29
每經記者 潘婷 每經編輯 廖丹
伴隨著經濟的穩健發展和居民財富的快速增長,加之資管新規的落地,中國資管市場得到重塑,形成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整體呈現恢復向好態勢,市場需求逐步恢復,居民理財需求旺盛,資管行業迎來發展機遇期。業內怎么看待含權類理財產品?怎么解釋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行?如何評判一個理財產品好與不好?
日前,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平安理財首席產品官劉凱。
客戶買理財品時有信任感
NBD:目前市面上的銀行理財以固定收益類為主,混合類、權益類產品占比較少,您對此怎么看?
劉凱:首先,理財公司可以投資權益資產,理財牌照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說理財資金要進入資本市場了,會有更大量的資金參與股票市場交易,實際上這幾年發展下來,這種情況并沒有出現,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必須尊重客戶的需求,圍繞客戶需求來進行相應產品的創設或者建設。從客戶需求的角度,我們是銀行理財公司,有了“銀行”兩個字在前面,客戶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有一定程度上是對銀行的品牌或者銀行機構天然的信任感。過去,在客戶的心中可能會認為,銀行理財原來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存款替代,現在凈值化之后,你也不能把我的錢給虧了。圍繞客戶中低風險承受能力的需求,銀行系理財公司以存款的儲蓄客戶為主要的服務對象,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對收益的穩定性和確定性要求比較高。因此,銀行理財產品的創設要圍繞客戶的需求來做。
第二,任何一家資管機構要想發展出權益投資能力,需要積累和建設的過程,隊伍的建設也需要時間。同樣,理財公司在做權益產品時,也要做絕對收益,做絕對收益目標不比相對收益的難度低,能力需要一個培養過程。雖然我們現在含權產品整體的占比不高,連10%都不到,但是隨著理財公司的人才隊伍建設、能力的建設,含權絕對收益業績可以慢慢體現出來。這樣的業績需要逐步讓客戶看到,然后才能夠相信,最后產生信任,迎來更多規模上的增長。
我堅定看好理財公司的含權理財產品,我覺得給一點時間,再加上基礎市場給一些機會的話,理財公司的含權產品能夠持續讓客戶感受到比固收更高、比公募基金更穩的絕對收益能力,我相信那個時候含權產品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規模不斷地增長、占比提升可能就有機會了。
NBD:上半年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雖然有上升,但還是低于疫情前的水平,您怎么看待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行,我們接下來怎么應對?
劉凱:第一,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率狀況,跟基礎市場的表現有很大的關聯性。目前,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當中,絕大部分還是以債券為配置方向,所以與固收市場表現相關性高。其二,理財產品過往的收益率當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非標資產收益率,隨著非標資產一些風險的釋放,包括整體優質的非標資產的收益率有所回落,在一定程度也會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率。第三,跟權益相關,以前有一部分產品,特別是2020年、2021年的時候,權益市場還不錯,對于一部分固收+的產品,有了權益資產的配置,在權益市場比較好的時候也能帶來不錯的回報。
所以我覺這三方面的因素疊加,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由于底層資產的上述表現發生了變化,因此銀行理財收益率會有所變化。
直銷暫無清晰實踐結果
NBD:您覺得如何評判一個理財產品好與不好?
劉凱:要關注理財產品整體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分三個層級來考慮。第一個層級,它能不能為客戶在一定期限內帶來正收益的回報,這個能力是理財產品最根本的一個能力。我們希望這種獲得感在理財產品上,它的比例要盡可能高,進一步提高客戶本金的安全性。第二個層級,理財產品多數會有一個業績比較基準,這個業績比較基準不是收益的保證,但它是我們與客戶共同面對的投資目標,也是客戶一個預期收益所在。所以,能夠達到業績基準的下限或者達到業績基準的值,這是理財產品要追求的第二層次要達到的目標。第三個層次,是理財產品因為投資能力突出,跑贏了行業同業,相對排名比較高,這是更高的要求,但是理財產品的層次一定是先守護客戶的投入,再去達成跟客戶之間由業績基準帶來的共同基準,再去考慮怎么比同策略、同期限的競品表現更好,這樣客戶的感知才會更加一致。
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希望能夠給到客戶絕對收益的體驗。對于任何一個有波動的資產,時間越短,越難提供客戶收益的確定性,所以從這個維度上來看,一般含波動資產比較高的,它的封閉期限會相對拉得更長一些,來守護收益的高確定性和本金的安全性,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其實跟存款的客戶比較接近,甚至可以說理財客戶多年形成的習慣和銀行定期存款、零存整取這些形態有關聯,這也是為什么客戶愿意接受銀行理財產品,這也是開放式和封閉式的結構跟其他類別略微有一點點差異的原因。
NBD:代銷渠道是銀行理財一直以來的主要銷售渠道,但是我們現在也看到,產品銷售渠道逐漸豐富化,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重視直銷渠道的拓展,您對此怎么看?
劉凱:理財成立確實有直銷資格,但是直銷模式目前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更優的實踐結果,行業現階段還是以代銷為主。
在傳統的理解上面,基于互聯網做直銷是較優的選擇,因為鋪線下是重成本、重資產的方式。對于互聯網的銷售要充滿敬畏心,它前期投入很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依托于科技布局、系統平臺的建設,它也需要時間去進行系統平臺能力的持續迭代,才能夠去實現更優的體驗,這還只是建平臺本身和平臺的體驗問題。另外,做直銷主要會面臨找客戶、獲客成本的問題,這讓獲客難度進一步提升。所以,我認為做直銷的理財公司主要是儲備一些能力,基于未來布局來去考慮,萬一未來監管開了更多的口子,是不是有機會帶來更多業務機會。
對于平安理財來講,更多想借助科技能力,更好地去和客戶形成一些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不是做直接的銷售,在于從服務、投教等方面切入,把整個互聯網和客戶形成溝通運營的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