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3 18:45:39
每經記者 黃博文 每經編輯 何小桃 張海妮
9月12日,“蜂花回應到處撿箱子發貨”登上熱搜,甚至還一度沖上了百度熱搜第一。
針對網友傳聞“蜂花到處撿箱子發貨”,蜂花官方微博表示,一直都有自己的箱子,由于“準備不充足”“訂單量過大”“倉庫發貨紙箱子不足”,物流倉庫可能借用了其他箱子發貨,但現在用的都是自家的專屬紙箱。
與此同時,蜂花在其抖音官方旗艦店上架多款洗護套餐,售價均為79元,與此前李佳琦直播間中的花西子眉筆價格相同,被網友戲稱為“樸實無華的商戰”。截至9月13日17:00,蜂花官方旗艦店居平臺精致麗人榜第二名,直播間還掛出了“理性消費”字樣的提示。
9月13日,蜂花官方旗艦店稱,由于產能跟不上,目前已沒貨,呼吁大家關注其他國貨品牌。另外,9月13日蜂花官方旗艦店抖音號透露,一天漲粉50萬。
作為創立近四十年的老品牌,蜂花在近年卻頻頻進入年輕人的視野,話題度也不斷增加。老國貨品牌的熱度為什么能快速上升?國貨品牌的發展又應該注意什么?對此,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9月12日傍晚微信采訪了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執委會CEO景奉杰。
景奉杰認為,老國貨品牌根據環境技術和消費者的偏好變化,與時俱進地重新定位和重塑形象,帶來了熱度上升。同時,景奉杰也指出,“哭窮”策略對特定產品和特定人群在短期內有效,但其本質是把“雙刃劍”——既可以通過博取同情換來銷量,也會導致廠商和顧客在某種程度上忽略產品的差異化價值。他提醒,真正能讓消費者買單的還是品質。“國貨當自強,必須傳承與創新。如果‘倚老賣老’或‘以土為榮’,最終都逃不脫被拋棄的命運。”
老國貨品牌重新定位和重塑形象
創立于20世紀80年代的蜂花和大多數老國貨品牌一樣,在許多人眼中是屬于被互聯網遺忘的消費品牌。然而,近年來它卻頻頻進入年輕人的視野,話題度也不斷增加。
當下消費分層,很多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的性價比、品質和安全性,而蜂花的產品及其定價正好滿足了這些需求。以蜂花在天貓超市450ml營養護發素為例,單價僅為10.9元,遠低于飄柔、潘婷等品牌產品。據悉,蜂花在2021年還曾因“10年僅漲價2元”引發廣泛關注。
天貓超市售賣的蜂花450ml營養護發素 圖片來源:淘寶APP截圖
蜂花增強了品牌與年輕消費者的互動。面對網友給出的升級包裝等建議,蜂花給出“這個要花錢吧”“我們其實本來就很廉價”“沒有錢”等“哭窮”式回復。這種“句句不談窮,句句都是窮”的表述方式讓人“破防”,加深了一些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
在景奉杰看來,蜂花頻上熱搜說明其的確具有傳播價值,包括通過“哭窮”、示弱博取的同情和“國貨情懷”。
“老國貨品牌自有其品質工藝精湛和價值觀正面的口碑,很多企業根據環境技術和消費者的偏好變化,與時俱進地重新定位和重塑形象。”景奉杰相信,很多老國貨品牌可以迎來新的“春天”。但他同時表示,“廠商必須明白,熱搜不完全等于銷售火爆。特別是野性消費帶來的火爆很難持續。”
“哭窮”策略是把雙刃劍
示弱是一種常見的品牌營銷手段,它給人的印象是“我非常努力,只不過運氣不好而已”。這恰好能引發很多消費者的“共鳴”,擁有同樣經歷的人會感同身受,并對相關品牌抱有同情之心。
特別是對于老品牌來說,“哭窮式營銷”則更是一種拉近與消費者距離、立品牌親民人設的有力手段。
蜂花通過示弱頻繁登上熱搜,“鴻星爾克年虧損超2億卻捐出5000萬”“白象1/3員工是殘疾人”等引發消費者“野性消費”,其中都有品牌示弱、“哭窮式營銷”的影子。
景奉杰認為,“哭窮”策略對特定產品和特定人群在短期內有效,已經使得不少廠商紛紛效仿。但他同時指出,“哭窮”策略也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通過博取同情換來一點銷量;另一方面,它也會導致廠商和顧客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產品的差異化價值。”
景奉杰表示,如果不以提升消費者價值為目標,簡單、庸俗化地進行以跨圈、出圈為目的的花式營銷,長遠而言對消費者和品牌都是傷害。
真正能讓消費者買單的還是品質
據新華網聯合得物發布的《國潮品牌年輕消費洞察報告》,2011年到2021年,「國潮」的搜索熱度上漲了528%,高達78.5%的消費者愿意選擇中國品牌。
因此,談到蜂花營銷成功的原因,除了塑造一個“窮”字引發消費者同情外,還有就是國貨品牌身份帶來的“情懷消費”。
作為人們對負責任企業的認可和肯定,“情懷消費”對國貨品牌而言,的確是一個難得的崛起機遇。事實上,不只是蜂花,還有很多國貨品牌都享受了“情懷消費”的紅利,包括消費電子領域的華為、家電領域的四川長虹等。
蜂花的國貨品牌身份,滿足了消費者對國貨復興和支持本土企業的情感訴求。此前其表示“愿意領養大熊貓丫丫”不僅為品牌吸了一波粉,還向公眾展示了一個正向的品牌價值觀。
不過,只靠“情懷消費”的紅利是遠遠不夠的。在景奉杰看來,無論是過去那些老牌國企,或者是現在的國貨頂流,真正能讓消費者買單的還是品質。他表示:“國貨當自強,必須傳承與創新。如果‘倚老賣老’或‘以土為榮’,最終都逃不脫被拋棄的命運。”
記者|黃博文 編輯|何小桃 張海妮 杜恒峰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