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4 22:57:54
每經記者 董天意 每經編輯 裴健如
近日,歐盟宣布將對中國出口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9月14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9月13日,歐盟領導人正式宣布即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
中方認為,歐盟擬采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并將對中歐經貿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新華社圖
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競爭力不斷提升,這是堅持不懈開展科技創新、構建完整產業鏈供應鏈的結果,是通過艱苦努力、憑借自身實力贏得的競爭優勢,受到了包括歐盟消費者在內的全球用戶歡迎,同時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包括歐盟在內的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歐汽車產業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和共同利益,經過多年發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歐盟汽車企業在中國投資經營多年,中國市場已成為眾多歐盟車企最大的海外市場。中方始終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歡迎歐盟汽車企業進一步擴大對華投資,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投資。
中方敦促歐盟從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以及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大局出發,與中方開展對話磋商,為中歐電動汽車產業共同發展創造公平、非歧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共同致力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的努力。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保護主義傾向和后續行動,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將在13個月內實施措施?
據上證報9月13日報道,歐盟委員會官網披露消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時表示,歐盟委員會將啟動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
據彭博社報道,馮德萊恩演講時稱,“全球電動車市場充斥著平價的中國汽車,它們的價格之所以低,是因為獲得了巨額的國家補貼,而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同時,馮德萊恩還強調,“我們必須對我們面臨的風險保持清醒的頭腦”。
報道中稱,馮德萊恩還在講話中提到了電動汽車對歐盟雄心勃勃的環境目標的重要性。“電動汽車關系到我們的環保經濟,在歐洲有著巨大的潛力。因此,歐洲對電動車競爭持開放態度,但不接受‘向下競爭’。”馮德萊恩表示。
事實上,此前就有關于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施加壓力的傳聞。在2023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就曾表示:“我國汽車出口市場一定要高度重視,但不要盲目樂觀,我們最擔心的是國外對我國汽車出口的‘反傾銷’,前兩年傳出消息了,歐盟下一步可能對我們會采取一定的措施。”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兼產業研究部部長許海東也曾表示:“從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來看,我們擔心一些國家強制實施供應鏈脫鉤,這種逆全球化的做法將會影響中國品牌開拓國際市場。此外,中國汽車產品出口還面臨各種市場限制、加征關稅等風險。”
據公開資料,所謂“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是當進口產品以傾銷價格或在接受出口國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低價進入國內市場,并對生產同類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的情況下,世界貿易組織允許成員方使用反傾銷和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而反傾銷的措施是對傾銷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或進行價格承諾,反補貼的措施則是限制進口或征收反補貼稅。
據彭博社援引歐盟委員會表示,反補貼調查必須在啟動后的13個月內實施措施。臨時措施必須在不遲于9個月內實施,如果法律允許,在隨后的4個月內將實施最終措施。
有觀點認為,歐盟之所以考慮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雙反”調查,與中國電動車出口量激增有關。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出口量達107萬輛,同比增長58.1%。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24.8萬輛,同比增長1.1倍。
而歐洲更是成為中國汽車,尤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主要目的地。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王都介紹,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49%是出口到歐洲市場。陳士華也在2022年10月時公開表示,彼時的中國電動汽車已經占到歐洲電動汽車總銷量的10%。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23慕尼黑車展上,中國企業的參展數量是2021年時的近兩倍,包括比亞迪、阿維塔、賽力斯、零跑等中國汽車品牌均攜新產品、技術集體亮相。而中國車企在2023慕尼黑車展上的“反客為主”,或令歐盟下定決心。
歐盟內部或仍存在分歧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重要成員國法國的態度,或對整個事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據彭博社報道,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表示,對中國電動車展開調查將有助于提振本土產電動車,避免用法國的公共資金資助外國產電動車。勒梅爾還敦促德國一起采取更嚴厲的措施來保護歐洲工業。“我們現在需要一個更主動、更創新、更能保護我們工業利益的歐洲工業戰略。一天也不能耽擱了。”勒梅爾稱。
今年6月,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發表的名為《法國向歐盟施壓威脅對華貿易戰》的文章中提到,法國官員和法國汽車行業認為其電動汽車產品面臨來自中國競品的直接競爭,因此長期以來一直主張對他們所認為的“不公平競爭”采取更嚴格的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內部或對如何應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仍存在分歧。據上述報道,德國官員警告稱,如果中國采取反制措施可能會損害(歐盟)對中國的出口,并導致在中國進行大筆投資的歐洲企業的日子更加艱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德國汽車行業高管則表示:“(我們)寧愿不要(限制措施),這可能會給歐盟國家與中國市場的貿易關系帶來不必要的后果。”
有觀點認為,德國、法國的不同態度,或與其本土車企的主銷市場有關。汽車分析師Matthias Schmidt(外國人名)認為,法國汽車制造商高度依賴其本國市場,“如果新的中國品牌削弱了法國市場在國內的主導地位,那些法國汽車制造商將陷入巨大的麻煩,法國經濟也是如此。”
“不受限制地進入中國汽車市場對德國品牌至關重要,但對雷諾等法國競爭對手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它們在中國不那么活躍,且對低成本電動汽車生產商更加敏感。”報道中稱。
前8月我國汽車出口大增
中汽協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8月,汽車累計出口294.1萬輛,同比增長61.9%。其中,乘用車出口245.5萬輛,同比增長69.8%;商用車出口48.6萬輛,同比增長31.1%。
“今年我國汽車出口總量非常有希望突破400萬輛,向500萬輛進軍。其中,新能源汽車貢獻了重要出口增量,已銷往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商務部對外貿易司二級巡視員劉曉光在2023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表示,目前,我國汽車出口已進入快速發展期。
實際上,無論歐盟如何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施加壓力,加速高質量出海進程,都是中國自主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之一。“中國GDP(國民生產總值)目前占全球的比重約18%,但是中國的制造業占比是30%,這意味著僅依靠內需消化或出現大面積生產過剩,所以中國出口要穩住,汽車行業尤為如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世錦在2023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大會上表示。
此外,政策的東風也在不斷為我國汽車出口“保駕護航”。據央視網報道,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中明確,培育汽車出口優勢,各地方、商協會組織汽車企業與航運企業進行直客對接,引導汽車企業與航運企業簽訂中長期協議。
中銀證券在相關研究報告中預測,受益于我國汽車制造比較優勢延續,疊加海外替代需求增長,2023年以來汽車出口高景氣度有望延續。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