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華中師大新聞學院院長萬憶:自媒體同樣要承擔社會責任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5 16:16:01

每經編輯 王捷    

他,曾是一名記者,23年前冒著生命危險揭露了廣西南丹礦難真相。如今,他已是一名院長,正為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學子傳道授業。

他就是萬憶。角色變換中,他有怎樣的感悟?面對新聞學子,他又有哪些期許?2023年9月8日,在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舉行的2023級研究生開學典禮暨導師雙選會上,院長萬憶為新聞學子上了一堂有關新聞理想與信念的專業思政課。

他的講話題目是《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理想色彩依然濃厚。

圖片來源:華中師范大學

講理想:

為了揭露真相,在省、地區和某縣三級政府召開的千人大會上,我當著省委書記的面以“黨性和人格擔保”,揭穿了地委書記、行署專員、縣委書記和省調查組“事故沒有死人”的彌天大謊,堅持“尸體就泡在窿(礦)井底下”!

說責任:

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在利益誘惑下允中守正,是包括社交媒體、自媒體在內的任何有責任感的媒體應盡的本分,也是我們媒體和媒體人受人尊重的根本保證。

談精神:

在“眾聲喧嘩”的全媒體時代,作一名“激濁揚清”的傳播者,須臾不可忘卻的就是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秉持的人文精神!

圖片來源:華中師范大學

以下為萬憶院長的發言全文----

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

——萬憶院長在2023年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迎新上的講話

圖片來源:華中師范大學

各位同學,各位老師:

感謝各位老師和同學給我一個機會,與大家做面對面的交流。首先,我還是要代表學院,歡迎各位同學來到以“昭德明理、立言樹人”為己任的新聞傳播學院,歡迎大家!

今年以來,有關新聞專業和新聞工作的種種言論“眾聲喧嘩”,那么,我這篇講話就姑且名之為《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主要想借助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和感悟,與諸位談談有關“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與人文精神”的話題。

23年前,我在南方某省電視臺新聞中心當記者,時年27歲,5年新聞工齡,正處在工作的厭倦期和職業生涯的彷徨期。這一年的七月,我接到一封觀眾來信,說在該省西北的某縣發生了一起透水事故,上百名礦工生死未卜,然而,在礦主和當地政府的有意遮蔽下,這一重大礦難陷入了重重迷霧中。

帶著一名攝像,一臺車,我踏上了尋找真相的漫漫征途。當年還沒有高等級公路,從濱臨南海的省城到地處云貴高原深處的某縣,我們一路向西,也在一路向上——當地民諺:過了龍王坡,抬頭望天峨,山高路又險,低頭眼淚落。

在礦上,我們被跟蹤、被威脅、被追殺,我們堅持調查;在縣里、在地區,我們被質疑、被責難、被謾罵,我們尋求答案;在村落、在農舍,我們被疑懼、被回避、被哭訴,我們查找線索……終于,一起特大礦難初露端倪。

揭露真相比尋找真相更為艱難。為了保護自己,在縣里,我和司機、攝像三個人住一間房,晚上睡覺用沙發、床頭柜頂門;回到省城,省公安廳派人對我進行24小時貼身保護。

為了揭露真相,在省、地區和某縣三級政府召開的千人大會上,我當著省委書記的面以“黨性和人格擔保”,揭穿了地委書記、行署專員、縣委書記和省調查組“事故沒有死人”的彌天大謊,堅持“尸體就泡在窿(礦)井底下”!省委書記當場拍板“抽水,尋尸!”在省領導的親自指揮下,抽水行動開始了,當井下100米深處發現第一具尸體的消息傳來,整個礦上大雨傾盆,我也瞬間淚流滿面。

某縣礦難的真相終于大白于天下,79名死難礦工沉冤得雪,草菅人命的礦主被判處無期徒刑;涉案的縣委書記被判處死刑,地委書記、行署專員分別被判處十年以上重刑,負有領導責任的副省長被撤職處分;我作為第一作者采寫的的電視新聞專題《某縣“7•17”事故初探》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被評委們譽為開創了“中國電視調查性報道的先河”,這也是該省有史以來第一個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先后被載入該省《大百科全書》和《現代文化史》。

很多年過去了,我離開了鐘愛的新聞崗位,走上了三尺講臺,輾轉杭州、上海等地,又回到了我新聞工作的起點——美麗的江城武漢。午夜夢回的時候,我常常問自己,為什么當年那個青澀的記者,能夠突破重重黑幕,取得如此成績呢?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在整個礦難的調查報道過程中,我始終堅守媒體的社會責任,秉持人文精神的緣故吧!

今天,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里,傳播已成為我們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決定力量――我們必須要理解和善用這種力量。而作為傳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新聞媒體真正的力量又體現在哪兒?又該如何發揮這種力量呢?我想,那就是在“眾聲喧嘩”的傳播中“激濁揚清”。

首先,新聞傳播中的激濁揚清必須堅守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如果說新聞媒體是“意見交流的橋梁”,那么,新聞工作者就是信息的傳遞者,不僅傳遞消息,而且傳遞意見,反映社情民意。

如果說新聞媒體是“權力監督的鏡鑒”,那么,新聞工作者就是社會的守望者,守望的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公平正義。

如果說新聞媒體是“傳承文化的載體”,那么,新聞工作者就是文化的記錄者,記錄的,是我們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艱難歷程與美好愿景。

因此,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我們新聞工作者個人,都必須承擔社會責任,這也是全世界傳媒行業的基本準則。客觀報道和傳播新聞事實,是媒體的重要責任,但是,出于“國之大者”、民族大義和公序良俗的考量,報道什么?怎樣報道?何時報道?應該成為我們更為優先的選擇標準。即使是在標榜所謂“新聞自由”“新聞專業主義”的西方社會,背叛國家、撕裂族群、暴力色情等內容,也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那些純粹從商業利益出發,炒作甚至制造新聞事件,娛樂化新聞事件的媒體和個人,同樣為這個行業所唾棄。

媒體和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恰恰體現在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判斷,維護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隨波逐流。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在利益誘惑下允中守正,是包括社交媒體、自媒體在內的任何有責任感的媒體應盡的本分,也是我們媒體和媒體人受人尊重的根本保證。現代社會的人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媒體,越來越依賴媒體。對新聞媒體來說,堅守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其次,新聞傳播中的激濁揚清還必須秉持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人文的解釋很多,在我看來,人文就是對人類自身的尊重和對人類文化的珍愛。人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與傳播相互依存,一體兩面。人文是傳播的人文,傳播是人文的傳播,沒有人文的傳播是鏡中月,沒有傳播的人文是水中花。

傳播對人文的影響是持續而深遠的。傳播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傳播促成文化的整合與提升。特別是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透過傳播認知文化、認知社會和人類自身,將成為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場變革。正如傳播學集大成者施拉姆所說——“我們已經習慣于生活在傳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至于很難設想要是沒有傳播,我們將怎樣生活。”

人文精神對新聞傳播的影響是廣泛而普遍的。在各種新聞媒體上,媒體人傳播的新聞事實就是人文精神的物質載體。我們之所以強調新聞工作者必須秉持人文精神,是因為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關注和促進人類自身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新聞媒體作為大眾傳播領域影響最大、萬眾矚目的文化載體,有能力、也有責任秉持和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同學們,你們是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在“眾聲喧嘩”的全媒體時代,作一名“激濁揚清”的傳播者,須臾不可忘卻的就是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秉持的人文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新聞工作的總要求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實際上就是強調我們新時代的新聞媒體必須堅守以“政治責任”為先的“社會責任”,以及新聞工作必須遵循“秉持人文精神”的傳播規律。

今天,同學們選擇了新聞傳播學院,來這里研習中國乃至世界的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面對滄海桑田的自然萬物和瞬息萬變的人類社會,思考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與人文精神,不僅是思考個人自身的今天與明天,更是思考人類社會的歷史與未來。

作為一名新聞傳播工作者,我們傳播的新聞,一定是嚴守社會責任的新聞;我們的新聞傳播,一定是秉持人文精神的傳播!再次歡迎大家來到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謝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