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1 15:48:31
每經編輯 李澤東
近日,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ICPC)基金會在其官網發布了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近期與ICPC基金會及教練、金牌獲得者的談話紀要。任正非表示,制裁對華為來說確實是壓力,但是壓力也是動力。“經過這四年的攻堅,20萬員工的拼搏奮斗,我們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平臺了,將來和美國的平臺不一定在同一個基礎上運行,但互聯互通是一定的。”他說。
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任正非說,世界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與人才的交流,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人才是國家繁榮的基礎。這些年,華為公司憑借7000多位外國科學家和專家、13800多位留學生、十多萬中國的優秀學生組成研發隊伍,才扭轉了困難。
任正非表示,華為愿意與學術界共同培養信息領域的優秀人才,但絕不壟斷人才。這些人才在華為鍛煉、學習、成長之后,將來各自回歸他們的祖國,也有利于各國信息產業的振興。
昨日(9月20日),國家安全部發文,起底美國情報機關網攻竊密的主要卑劣手段。
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其下屬的特定入侵行動辦公室以及先進的武器庫,多次對我國進行體系化、平臺化攻擊,試圖竊取我國重要數據資源。
2009年,特定入侵行動辦公室就開始入侵華為總部的服務器并持續開展監控。
美國為何瞄準華為?美國“間諜”軟件是怎么潛伏這么久的?如何看待美國選擇華為作為攻擊對象?
據玉淵譚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左曉棟稱,美國瞄準華為進行網絡攻擊,是因為華為屬于信息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
美國想辦法去遏制華為,歸根結底還是在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而美國搞網絡攻擊的目的,不一定只是“偷技術”。
“偷”只是戰術行為,美國還有更多的戰略意圖。例如對關鍵要害系統的攻擊,是為了滲透進來獲得控制權,關鍵時刻讓系統癱瘓;
對包括華為在內的高新技術企業的攻擊,有可能是要在了解比如源代碼一類的技術細節后,在里面找漏洞甚至污染代碼。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國安部、玉淵譚天、ICPC基金會官網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