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記者實探生態綜合治理后的烏梁素海 中華環保世紀行2023年宣傳活動近日走進內蒙古

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25 23:42:48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9月的烏梁素海碧波蕩漾,景色宜人,蘆葦隨風搖曳,暗藍色的河水上漂浮著一群群赤嘴潛鴨。

誰曾想到,這樣如詩如畫的景色,其實是烏梁素海歷經十余年生態治理后的再次“重生”。

近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牽頭舉辦的中華環保世紀行2023年宣傳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正式啟動。今年活動主題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隨活動的采訪團走進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探尋烏梁素海這顆塞外明珠從生態之患到重現光彩的故事。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烏梁素海水的來源并無自然河域,一方面是降水,但很少;另一方面則是農田退水,這部分占比超過90%;此外還有一部分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過去,我們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并沒有系統性來治理,因此效果不是很理想。”

整治后的烏梁素海水域,重現清澈的面貌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15年前湖區水質一度惡化為劣V類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是黃河改道和河套水利開發形成的河跡湖。隨著河套灌區的開發,農田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業生產廢水、沿山山洪水等排入,烏梁素海成為河套灌區唯一的“承泄區”。

包巍介紹,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重要的功能性濕地,其生態治理直接關系到黃河中下游和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上世紀90年代以來,河套灌區大量未被農作物吸收的化肥、農藥和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進入烏梁素海,造成烏梁素海水質逐年惡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當地走訪中了解到,2008年,烏梁素海湖區曾暴發大面積“黃苔”,水質一度惡化為劣V類。

2008年以后,隨著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力度的加大,以及生態補水和海堤工程的實施,湖面水位達到1019米左右,庫容水量為4億立方米左右。特別是2015年后通過總排干實施大規模補水之后,湖面水位基本控制在1019.20米左右,庫容水量為4.2億~4.5億立方米。

包巍回憶,從2008~2018年,當地圍繞綜合治理一共做了30多個項目。“我們進一步意識到,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我們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生命共同體,統籌推進全流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和保護開發。”

由單純“治湖泊”向系統性“治流域”轉變

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性“治流域”轉變,由“單要素”生態修復向“多要素”生態修復轉變,這是當地為烏梁素海綜合治理開出的一劑“藥方”。

在流域上游的烏蘭布和沙漠,當地建設了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阻止泥沙流入黃河、侵蝕河套平原。

在城鎮和工業園區,新的規劃要求徹底斬斷點源污染,積極推進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和管網建設,充分挖掘中水回用潛力,盡最大可能將中水回用于工業用水、園林綠化、景觀用水、城市雜用水,其余部分進入人工濕地凈化達標后通過各級排干溝再進入烏梁素海。

在河套灌區,當地全面開展農業“四控”,也就是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引導和推動農業綠色生產,從而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農田灌溉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

在烏梁素海湖區,采取底泥原位修復試驗示范、湖區水道疏浚、建設河口濕地、水生植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生態調控等措施開展內源治理。同時利用黃河凌汛期和灌溉間隙期進行生態補水,改善湖區水質。

談到綜合治理過程中的難點,烏梁素海生態環境保護中心生態保護科科長謝振鋒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綜合治理過程中,滅源污染的治理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持續治理的過程。在污染因子中,COD(化學需氧量)是最突出的,如何讓COD降下來,是評價滅源污染成效的一個重要標準。

“‘十三五’期間,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投入,也就是控肥、控藥、控水、控膜。比如對養殖業做資源化利用,對村莊的生活污水進行改造等,總體看成效還是很顯著的。”謝振鋒說。

讓漁民上岸創業發展種植+養殖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實地探訪中了解到,為了促進湖區生態自然修復,烏梁素海實施了漁民上岸工程,曾經靠水吃水的漁民,如今做起了特色種植,搞起了旅游業、手工業。

曾經是烏梁素海漁民的張海英在當地生態綜合治理過程中經歷了人生一次重要的職業轉變,她結束了自己數十年的捕魚生活,成為一名蘆葦編織廠的職工,而且還經常參與巡海等公益工作。

張海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前幾年自己在蘆葦編織廠每個月有了一定的收入。“今年,我也開始聯系食品加工廠,做一些熏魚熏鴨。身邊也有不少鄰居去了農牧產業園打工,就業崗位還是比較多的。”

謝振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湖區水質好了,生物多樣性好了,原來的湖區漁民創業積極性也大大提高。比如一部分人開始種植蘑菇和木耳,這在過去是沒有的。“當地也通過巡湖等公益崗的安置,每個月有基礎工資,讓居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記者注意到,就在烏梁素海的南岸,坐落著一個總面積達9800畝的現代農牧業產業科技示范園,園區采用“企業+基地+科研院校+社會化服務”的運行模式,一排排油葵、辣椒、玉米整齊排列,等待豐收。

據介紹,園區按照“農牧兼具、種養結合”思路,將小麥、玉米、葫蘆、辣椒、番茄、肉羊等農牧業主推技術內容布局在園區,進行試點示范、集中展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