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準備送人類去往火星的星艦爆炸,為什么SpaceX團隊會一片歡呼?

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0 15:03:56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整體機身超過120米、大約有40層樓那么高的星艦,是馬斯克為地球人建造的一張通往火星的船票。

有多少人想坐這艘“船”前往火星?10月19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埃隆·馬斯克的夢想與遠方:SpaceX如何煉成”沙龍現場,當主持人拋出這個問題,請想登上火星的現場觀眾舉手示意,臺下一位小朋友止不住驚呼:“這么多人!”

沙龍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然而,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前路漫漫。美國時間4月20日,SpaceX的發射星艦升空大約4分鐘后在空中爆炸解體。在外人看來,乘坐星艦前往火星的計劃遭受重創。

但讓人記憶猶新的是,當初火箭發射的直播視頻里,SpaceX團隊在爆炸時卻出現一片歡呼聲與掌聲。他們在慶祝什么,一朵價值30億美元的煙花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這場沙龍現場得到了些許答案。

星艦的“成功”之處

星艦在空中爆炸解體后,SpaceX團隊曾給出分析,原因是星艦遭遇了助推器和飛船剝離時計劃之外的故障。馬斯克并不認為此次發射任務是完全的失敗,表示學到了很多教訓,來為幾個月后的再一次發射作準備,甚至還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恭喜SpaceX團隊。”

SpaceX的前高管Lewis Hong在沙龍現場提到:“星艦只要不在發射臺上爆炸,都算成功,這是團隊內部大家經常開玩笑的話。”

Lewis Hong回憶,2012年在獵鷹九號都還沒有做好的時候,SpaceX團隊內部就開始了星艦的規劃與討論。現場展示的一張圖里可以看到,與過去SpaceX所有火箭系列不同的是,星艦被設計成為一個運送人類與物資在太陽系中穿梭的“龐然大物”——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還要高大約27米。

最右為星艦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星艦的突破之處還不僅僅是“大”,更是它的“低成本”。Lewis Hong介紹,星艦的建造讓一公斤貨物的運輸成本從每公斤2萬美元降至每公斤100美元,是太空基建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成本的大幅降低,讓去太空旅行距離實現的目標,前進了很大一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除了火箭的可回收跟循環使用,還有三大原因助推成本下降。首先是規模,星艦可以運輸150到250噸的重量,再加上它里面有1000立方米的空間,大到基本能把整個埃菲爾鐵塔全部拆開疊起來,然后整個運上太空。這么大的空間加上載力,這就讓它每運輸一公斤的成本變得非常低。其次是燃料,星艦選擇了瓦斯作為燃料。最后是材料,傳統火箭的制造材料是碳纖維,但星艦的制造材料選用了一種特殊的不銹鋼,成本差不多是碳纖維的1/300。

為什么是SpaceX?

投資界有一個定律,太空蘊藏無限商機,但90%商業公司死在路上。在一次訪談中,馬斯克曾被問到“沒有破產的太空公司是多少?”,他給出一個更夸張的答案是“0”。

當獵鷹一號進入軌道,讓SpaceX向NASA證明了自己是一家真正的火箭公司;當獵鷹九號完成回收,SpaceX的成本大大減少,從發射不盈利轉為小有盈利。SpaceX成為了那個“1”,運轉至今,成為商業太空企業中的一個傳奇存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現場了解到,到2022年,SpaceX團隊啟動星鏈計劃,要在太空布局3000多顆星鏈衛星。也是這一年,全球發射火箭的數量是93次,其中SpaceX就占到61顆,“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Lewis Hong說。

之所以SpaceX能在過去十年迅速成長,在Lewis Hong看來,這得益于團隊的文化。

首先是“長遠的思考”,SpaceX從來沒有把自己定義成一個火箭公司,它的終極任務是要開拓宇宙。Lewis Hong談到,這種愿景吸引了不少人才,從世界各地來到硅谷加入團隊,一起完成各種系列火箭的研發,為夢想打拼。

其次則是“對于任何目標,不會覺得是天方夜譚”,Lewis Hong說,在團隊內部有一個標準,“凡是(目標)不違反科學、不違反物理學等,就是可以去實現的。”

Lewis Hong還介紹,馬斯克在工作中是一個非常專注且表里如一的人,“他對外界,對團隊,十年前說的話,和現在說的話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另外,他在工作時總是直白地說出他的目標和期待,雖然他的標準容易理解,但一般都極難做到。”

這些文化在SpaceX投資人張璐看來是足夠有吸引力的,她說目前硅谷商業太空的創新生態依舊旺盛,就在兩個月前,她的基金還投資了另一家做太空動線管理的初創企業。

張璐提到,雖然商業太空的創業風險很高,但在硅谷,相關的創業與投資并沒有休止。作為商業太空領域的投資人,張璐更看重的是一種企業家的信念,“我要改變世界并創造財富,但最重要的是改變世界”。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太空技術早已經不局限于發火箭、放衛星,太空挖礦、火星移民等頗具科幻色彩的場景也漸漸映入現實。人類能在宇宙中航行多遠,取決于航太技術、飛船技術、火箭技術、能源技術等等。

星辰大海背后,是十年乃至數十年磨一劍的艱辛。一次爆炸,算不得“折戟”,SpaceX員工歡呼的是那些經此爆炸得以驗證的“可行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