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3 20:06:53
每經編輯 何小桃
中央匯金又出手。
據中央匯金官網10月23日晚間消息,中央匯金公司今日買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并將在未來繼續增持。
不久前,中央匯金已經入場增持農行、中行、建行、工行A股股份,并表示擬在未來6個月內繼續在二級市場增持股份。
在2015年股市大波動的時候,中央匯金公司曾入市救場,耗資200億元增持四大行,還在市場上大量買入像50ETF、180ETF和300ETF。
由于ETF是買入一籃子股票,所以,匯金公司買入ETF相當于是間接地買入一籃子股票,其買入的股票面大得多。
消息發布后,富時A50期貨指數短線拉升,現漲0.3%。
多只ETF尾盤出現異動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10月23日,在收盤前最后約30分鐘,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成交量突然放大,大量資金涌入。
值得注意的是,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近幾個交易日成交量明顯放大。Choice數據顯示,10月23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成交金額為95.92億元,此前兩個交易日,10月19日-10月20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單日成交金額均在60億元以上。
此外,易方達滬深300ETF尾盤突然拉升,出現一定溢價。滬上一位基金分析師告訴記者,或因為臨近尾盤,該ETF成交量迅速放大,短時間內做市商難以完成撮合交易所致。
具體來看,Choice數據顯示,易方達滬深300ETF全天成交金額11.43億元,最后5分鐘,易方達滬深300ETF成交金額接近3億元,最后10分鐘成交金額超過4億元。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華夏上證50ETF上。
臨近收盤,華夏上證50ETF成交量突然放大。從其近幾個交易日成交額來看,同樣大幅提升。10月23日,華夏上證50ETF成交金額為28.62億元,10月19日-10月20日,單日成交金額也均超過20億元。
事實上,在今年震蕩的市場行情中,ETF已成為資金重要的配置工具。今年以來數千億資金借助ETF入市,其中寬基ETF備受青睞。
據Choice估算,截至10月20日,下半年以來,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凈申購額為534.51億元,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凈申購額超過360億元。此外,易方達滬深300ETF、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凈申購額均在百億元以上。
滬上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機構投資者往往喜歡申購寬基ETF,今年以來寬基ETF獲資金大幅流入,機構或是重要“買手”。
匯金入場有何意義?
官網顯示,中央匯金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由國家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
2003年12月,中央匯金公司成立,總部設在北京,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對國有商業銀行等重點金融企業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2007年9月,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從中國人民銀行購買中央匯金公司的全部股權,并將上述股權作為對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投公司”)出資的一部分,注入中投公司。中央匯金公司的重要股東職責由國務院行使。中央匯金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成員由國務院任命,對國務院負責。
中央匯金公司根據國務院授權,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以出資額為限代表國家依法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行使出資人權利和履行出資人義務,實現國有金融資產保值增值。中央匯金公司不開展其他任何商業性經營活動,不干預其控股的國有重點金融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有分析稱,目前的“國家隊”匯金公司和中證金融公司,實際上類似于境外市場的平準基金,所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是財政部或央行向這些“國家隊”大規模注資,即可實現平準基金的類似功能。要解決當前股市低迷等問題,國家直接向匯金公司和中證金融公司增資,才是最務實、最有效的手段。
東吳證券宏觀陶川團隊認為,從海外和歷史的經驗看,提振股市信心、推動股市發揮經濟“晴雨表”的作用,平準基金不失為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政策手段。
華鑫證券分析師楊芹芹在研報中表示,平準基金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上市公司等。入市買入資產主要包括大盤藍籌股、債券和ETF等。一般而言,平準基金的存續期間都超過了一年,通常會在股市處于上漲行情、基金獲得一定盈利的情況下退市,以避免損害股市的穩定性。
對于平準基金的適合規模,中信證券研究分析稱,結合市場實踐,平準基金的規模多在總市值的3%~6%之間。券商中國記者按此推算,截至2023年10月20日收盤,A股總市值為76.67萬億元,如果真的設立平準基金,規模預計在2.3萬億元~4.6萬億元。
編輯|何小桃?蓋源源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上海證券報、中國基金報、券商中國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