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5 20:24:36
近兩年來,在復雜的內外經濟大環境下,“降本增效”成為大企業進行自身優化調整的常態。現如今,這一舉措從互聯網大廠傳導至新能源汽車行業,蔚來等車企開始揮出“降本增效”的“組合拳”。
11月3日下午,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發布《組織優化與兩年優先事項》的內部全員信,提及蔚來將要開展涉及組織和資源方向的優化計劃。
李斌在內部信中稱,蔚來將開展“三個確保”和“兩個提效”。“根據公司制定的組織與業務優化計劃,具體調整會在11月完成。”李斌表示。
蔚來此舉引發外界廣泛關注。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蔚來進行組織和資源提效,將有利于整體效能提升。從長遠來看,對于蔚來的發展是重大利好。
近兩年來,互聯網大廠都在不斷做組織優化、“去肥增瘦”,可以說,“降本增效”已是大廠最核心的目標之一。在2022年,華為掌門人任正非就曾公開表示,要把“活下來”作為第一目標。
李斌也曾表示,未來兩年會是汽車行業變革期競爭最激烈的階段,外部環境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要想贏得參與決賽的資格,必須進一步提高執行效率,并確保關鍵業務有足夠的資源投入。”
基于此,蔚來祭出5大降本提效舉措——“三個確保”和“兩個提效”。其中,“三個確保”包括確保核心關鍵技術的長期投入,保持技術與產品的領先優勢;確保銷售與服務能力能夠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確保3個品牌9款核心產品的如期上市。而“兩個提效”則是組織提效,合并重復建設的部門與崗位,變革低效的內部工作流程與分工,取消低效崗位,提升人效10%;加速資源提效,對于三年內不提升財務表現的項目,將被推遲和削減,以確保公司的長期競爭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蔚來制定“組織與業務優化”的“降本增效”舉措,是其謀求更長遠發展的必經過程。
眾所周知,過去一段時間,蔚來規模擴張得過快,員工數量急劇增加,曾經一年招聘將近一萬人,使得整個公司規模達到三萬多人。過快的組織擴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效降低。由此也不難看出,蔚來也確實到了要精簡團隊“瘦身”的地步。
今年年初,李斌在2023年第一天致蔚來全體員工信中也曾坦言,2022年團隊持續擴張,但職責不清晰、目標不一致、流程不完善、重復建設的情況比比皆是,效率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2023年的工作任務會增加很多,但公司的資源投入只會有小幅增加,蔚來必須從內部挖掘潛力,尤其是對于低效的組織、低效的團隊、低效的流程、低效的項目,需要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優化。”李斌稱。
有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各行各業都在講究理性發展,科技、互聯網、汽車等行業的組織優化已成為常態。近兩年,不少互聯網企業在財務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也依然開展持續地組織優化行動,“降本增效”已是大勢所趨。
根據蔚來對外披露的10月交付數據,今年1至10月,蔚來累計交付新車12.6萬輛。其中,10月,蔚來交付16,074輛新車,同比增長59.8%。
在“全員信”中,李斌坦言,盡管公司在今年推出了5款全新產品,并在成交價30萬以上的純電市場取得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綜合表現與預期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不過,從今年下半年的情況看,蔚來銷量較上半年實現了大幅提升,在30萬元以上的高端純電市場份額超過50%,在高端純電市場的引領作用依然明顯。根據今年7至10月交付情況看,蔚來平均月銷量保持在1.78萬輛以上,單月收入超過60億元。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蔚來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就包括提升銷量、優化團隊結構等問題。李斌在“全員信”中也提到,過去兩個月,公司進行了三十多場兩年經營計劃的分析討論會,以確定每個業務未來兩年的目標、關鍵成功要素與優先事項、行動計劃、需要的資源,識別組織優化、“降本提效”的機會。
為實現銷售目標和公司穩健發展,蔚來強調必須進一步提高執行效率,并確保關鍵業務有足夠的資源投入。李斌在“全員信”中明確,蔚來對于三年內不提升財務表現的項目將被推遲和削減。
此舉,在專業人士看來,這意味著蔚來的資源投入方向更務實,更具有商業效率,而且在確保核心技術投入的前提下,長期和短期投入可以做到更好地平衡。
正是蔚來在國內高端純電市場的優異表現以及其以持續保持高研發投入換取更長遠毛利的發展戰略,讓其在今年融資難的大環境下依然被資本市場看好。
2023年以來,蔚來已經完成了兩筆融資,有效改善了蔚來現金流。今年7月,阿布扎比投資機構CYVN通過定向增發新股和老股轉讓的方式完成總計約11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今年9月,蔚來成功發行總計10億美元可轉換優先債券。
蔚來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蔚來現金儲備為315億元。有投資者表示,蔚來當前現金充裕,發展空間大,眼下開展組織調整提效是最合適的時機。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文/方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