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17 20:05:02
◎藥明合聯CEO李錦才在受訪時表示,ADC賽道的競爭才剛開始,中國企業處于世界第一梯隊。偶聯藥可以避免PD-1市場類似的內卷,除了最傳統的腫瘤領域,還可以應用到更多疾病領域。不過,未來的市場空間還需要越來越多藥物在臨床得到驗證,激發更大的熱情。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張海妮
ADC(抗體偶聯藥物)作為生物偶聯藥物的代表,已成為全球藥企布局的熱門賽道,近一個月該領域產生兩起“天價”交易:默沙東以合計220億美元從日本藥企第一三共處拿下了3款臨床階段的ADC產品,葛蘭素史克(GSK)以15.7億美元獲得中國藥企翰森制藥一款ADC產品的海外獨家許可協議。
11月17日上午,藥明合聯(HK02268,股價28港元,市值330億港元)登陸港交所之際,公司CEO李錦才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記者介紹,5年前ADC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目前進入井噴式發展階段,接下來還會有大量ADC藥物上市。
中國有近百家企業布局ADC藥物,上一個獲得如此追捧的是抗腫瘤藥物PD-1。但PD-1的慘烈競爭,也讓市場對ADC的投資預期持觀望態度。李錦才認為,ADC的應用領域不限于腫瘤,還可以有更廣泛的應用。盡管目前國內有很多在研項目,但ADC的競爭不會和PD-1一樣。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金喆 攝
從結構上看,ADC藥物是將抗體藥物和化學藥物結合,與單獨使用抗體或小分子藥物相比,它能幫助實現1+1>2的治療優勢。正因為這樣,ADC藥物也被業內稱作“魔法子彈”,是國內外創新藥企業追逐的新風口。
李錦才說,化療藥物通常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抗體藥物能夠精準地尋找抗瘤靶點,但毒副作用比較大。生物偶聯藥是在抗體藥物上安裝化療藥物的“彈頭”,更精準地打擊癌細胞。
回顧ADC藥物的發展歷史,最早獲批上市的藥物已有20多年歷史。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有15款ADC藥物獲批上市,對應HER2、CD30、EGFR等11個熱門開發靶點,其中8款在中國獲批上市。李錦才表示,ADC在5年前迎來爆發式增長,2018年以后全球上市了11款產品。這又進一步激發了行業投入和研發熱情,預計接下來5年還會有大量的ADC獲批。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指出,全球ADC藥物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2年的79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647億美元,階段內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0%,其復合年增長率的增長水平遠高于全球生物藥物市場(9.2%)。Insight數據庫也顯示,截至去年底全球有317款ADC新藥進入臨床階段,國內有99款ADC新藥進入臨床階段。
而在國內市場,這一領域則喜憂參半。一方面,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已有10家中國醫藥及生物技術公司與海外合作伙伴達成14項ADC對外授權交易,總金額超過220億美元。而在ADC授權交易方面,中國近兩年的授權交易數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該領域的領軍者。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中國企業被合作伙伴“退貨”的情況,此前默沙東宣布終止與科倫博泰兩項臨床前抗體偶聯藥物的合作。
李錦才在受訪時表示,ADC賽道的競爭才剛開始,中國企業處于世界第一梯隊。偶聯藥可以避免PD-1市場類似的內卷,除了最傳統的腫瘤領域,還可以應用到更多疾病領域。不過,未來的市場空間還需要越來越多藥物在臨床得到驗證,激發更大的熱情。
ADC的核心是大分子生物藥和小分子毒素通過連接子連在一起,這需要研發生產企業同時具備大分子和小分子的開發生產能力,還需要有化學背景的人才。比如連接子是化學合成,抗體需要細胞發酵,一些毒素分子還要有一個天然提取后得到起始物料的過程。
某種角度上來說,生產一個ADC藥物相當于生產三個藥物的工作量,但大部分ADC研發企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只能外包給像藥明合聯這樣的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據弗若沙利文數據,2022年底,全球ADC發現、開發及制造外包率高達70%,遠超生物藥整體34%的外包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ADC的CDMO沒辦法提供一站式服務。海外已上市的ADC藥物,大多數都采用了外包服務商進行開發和生產,比如小分子毒素部分可能在中國生產,抗體部分可能在美國、中國或其他國家生產,然后運到歐洲進行偶聯,美國進行制劑灌裝,最終在亞洲完成包裝。
“ADC藥物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外包給不同的公司,通常要繞地球一圈、兩圈才能把這個藥做出來,生產周期大概需要兩年。”李錦才表示,藥明合聯的優勢是,將抗體DNA序列至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的開發時間大幅縮短13至15個月,相當于行業常規開發時間的一半。
相比之下,從藥明生物拆分出來的藥明合聯,有“先天”優勢。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藥明合聯董事長陳智勝也表示,過去幾年ADC管線進行海外授權的中國公司中,有8家是藥明合聯的客戶。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全球ADC外包服務市場相對集中,按2022年收益計,五大參與者合共占50.0%的市場份額,其中藥明合聯是全球最大生物偶聯藥物CRDMO(業內合同研究、工藝開發和生產公司),擁有全球最多的ADC等生物偶聯藥物項目。
隨著藥明合聯登陸港交所,其作為一家公眾公司還能否保持此前倍速的業績增長?陳智勝回應稱,生物偶聯藥物是非常適合外包的賽道,目前這條賽道上,在一廠之內能夠提供ADC藥物從研發到生產的企業,全球還很少。藥明合聯立足于生物偶聯藥市場未滿足的需求,發展軌跡和早幾年的藥明生物很像,在經歷了超高速的增長階段后,會進入高速增長期。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金喆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