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一批“新大學”來了,哪些省份是贏家?

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1 23:39:43

摘掉“學院”,升格“大學”,兩字之差,卻是諸多高校追逐的目標。時隔三年,批復重啟,更名還需名實相符,既要對外立招牌、招人才,又要對內提升內涵、踐行“大學之道”。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254729

11月20日,國家教育部公示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新名單。根據公開信息,這是今年以來的第三次公示,三個批次共涉及13個省份20所高校,其中16所高校圓了長久以來的“更名夢”。

曾經有段時間,國內大學一度出現瘋狂更名潮——高等專科學校要改名為“學院”,商學院變成“工商大學”,“科技、理工、財經”這類字樣最好編進大學名稱里,開頭能冠上“中國”就絕不用片區、省份或城市名……

2020年8月,教育部一紙《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對高校命名進行規范,也由此叫停更名潮。直到今年5月底,批復終于重啟。

摘掉“學院”,升格“大學”,兩字之差,卻是諸多高校追逐的目標。據不完全統計,批復暫停這三年,地方高校的更名熱情并未褪去,逾50所高校的更名計劃進展到“省級通過”或“上報教育部”層面,改名勢能依舊強大。

贏家

大學更名潮暫停這三年,設置高校的考察和評議工作其實從未停止。

城叔搜索發現,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里提到,“組建第八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目的就是為了統籌開展“十四五”時期各地高校設置工作與獨立學院轉設。

今年5月底、11月初、11月底三次公示的設校結果,均來自“第八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的考察、評議工作。

教育部三次公示情況 圖片來源:城市進化論(根據共公開資料整理)

綜合三次公示信息,屬于新設的高校有4所,分別是重慶中醫藥學院、鄭州美術學院、江西飛行學院與安徽公安學院;涉及“學院”更名為“大學”的有16所,占到八成。其中,直接更名的12所,另外4所是在原學院基礎上整合其他資源設立大學。

就目前批復進展來看,安徽是最大贏家,一下“升級”了3所高等院校:一個是專科院校升格為本科院校的安徽公安學院,一個是蚌埠醫學院更名為蚌埠醫科大學,還有一個最為矚目,合肥學院更名為合肥大學。

2023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2023年,合肥學院創成合肥大學。年關將至,合肥如愿以償,這個省會城市終于迎來以城市冠名的大學。這次更名,也讓合肥跑在了西安、長沙、昆明、石家莊、哈爾濱、太原、南寧等多個省會城市前面。

浙江也有不錯收獲,浙江科技學院、嘉興學院分別更名為浙江科技大學、嘉興大學。嘉興這個地級市也由此實現“大學夢”。

有兩所學校成功更名的省份,還有山東,濰坊醫學院更名為山東第二醫科大學、濱州學院更名為山東航空學院。

山東省內原本有四所醫學院,分別為“泰山醫學院”“濰坊醫學院”“濱州醫學院”和“濟寧醫學院”。2019年,泰山醫學院整合其他資源拿下“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的新校名,濰坊醫學院和濱州醫學院則開始爭奪“山東第二”的牌子。

這次更名,讓爭奪結果塵埃落地,濰坊醫學院拿下“第二”。如此一來,濱州醫學院得另取一個新校名來上報了。

差別

從“學院”變更為“大學”,并不意味著學校級別的直接提升。按照《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大學”或“××學院”,都屬于本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

不過,設置為大學,還是學院,并不只是字面上的差別。

在上述規定中,教育部對“學院”和“大學”進行了層次分明的劃分,在硬件設施、辦學規模、學科專業、師資隊伍、教學科研等方面都有著具體數據的規定。

圖片來源:軟科

從設置標準可以看到,“大學”的起點是大大高于“學院”的。

所以,想要成功更名,首先要進化自身綜合實力,諸如“碩士學位授予點”“獲得國家級獎勵的科研成果”等,往往是升格的卡點。

其次還要完成納入省級政府規劃、上報教育部、接受審查考評等諸多流程,從醞釀更名到獲批的時長往往超過十年。

雖然困難重重,但高校并未放棄,他們更在意的是更名之后的發展空間,包括擴大招生規模、增加教育經費、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力量等,獲得資源的能力會變強。還有高校老師提到,“更名后,連教師的職稱數量也會明顯增加”。

尤其是在吸引生源這個環節,校名暗中給學校劃出了層級。站在家長和學生的角度,在全國近3000所高校中做選擇,除了對頂尖的學校略知一二,難免對其余高校采取“以名識校”的辦法:一般來說,“大學”好過“學院”,帶有“中國”“xx省”的字眼要比“xx市”的層級高,“理工”“科技”比“機械”“化工”“農林”“紡織”更時髦……高校順勢投其所好,在校名上“動刀子”,成了提升形象、打造招生招牌的捷徑。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748905

有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3年五年間,全國共257所高等院校順利更名;2013年到2019年的六年間,共有380所大學集中更名。

高校更名后,尤其在招生方面帶來的立竿見影效果,是確實存在的,不少學院改名大學后,生源逐年走高。

但由于種種原因,高校更名潮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出現“新瓶裝舊酒”的亂象。更名的同時,并沒有提升師資力量、科研水平、硬件設施。

2020年8月,教育部正式出臺《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對于高校名稱中使用地域字段、學科或行業字段、英文譯名等提出明確規范,試圖為過熱的更名潮降溫。

后備

暫停批復的這三年,地方也未停止在推動高校更名方面的努力。安徽、浙江、江西、黑龍江、陜西等多個省份,陸續披露各省份“十四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

高校更名事宜,也常常為網友所關心,是各大留言板的常駐話題。一些此前提及的高校更名進展,隔段時間就會被熱心網友“問候”一下。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地方網友催促的邏輯一般是,當城市的經濟實力、美譽度、影響力逐漸提升,亟需一所以地方冠名的綜合性大學與之匹配,并成為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當然,在校地合作逐漸緊密背景下,依托一所高等院校為地方培養、集聚和儲備人才,也成為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共識。

“一個城市要站得起來,不但有輝煌的企業,一定還會有知名的本地大學。”經濟社會發展帶動著地方建“大學”的熱情。

城叔對2021年以來公開報道中提到的擬更名大學進行了不完全統計,有的高校更名工作被納入省級“十四五”或“十五五”規劃,有的正處于教育部門考察、論證階段,有的還在準備、構想階段。這些處于不同更名進度的高校,已有逾50所。

各省份擬更名高校 圖片來源:城市進化論(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按照2020年《高等學校命名暫行辦法》要求,高等學校名稱中,若再使用地域字段,不得冠以“中華”“中國”“國家”“國際”等字樣,不得冠以“華北”“華東”“東北”“西南”等字樣,也不得冠以學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而以城市名冠名大學,成為新的命名風格。

從名單中可以看到,佛山希望有“佛山大學”,宿州希望有“宿州大學”,紹興、榆林、寶雞、張家口等都希望把城市名直接冠在“大學”前面,更多非省會城市做起了“大學夢”。

城叔查閱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3年6月15日)發現,2820所普通高等學校中,“大學”只有不到499所,“學院”則有2165所(注:還有156所后綴為“學校”)。數據對比來看,有更名可能性的“后備軍”可謂陣容強大。

時隔三年,批復重啟,更名還需名實相符,既要對外立招牌、招人才,又要對內提升內涵、踐行“大學之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