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05 09:49:02
宗良: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要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明確了目標和堵點,金融就可以靶向發揮作用,其中之一便是金融要發揮穩定市場預期的作用。當前,這體現于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即需要從較長時間跨度去考慮我們的政策,向市場傳遞堅定的信號。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傳遞信心,要防止短期政策出現“來回變動”的情況,提升政策的協調性和正能量。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廖丹
12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金融發展論壇即將開幕,屆時,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將于主論壇發表演講,深度展望2024年全球經濟格局主要特征和中國經濟。
近日,宗良在會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就全球經濟金融熱點問題作深刻解析。
宗良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動態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體系要與此相適應,需要不斷完善。
他進一步指出,金融既然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就要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明確目標和堵點,靶向發揮作用。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當前中美經濟均面臨下行壓力,請問為何前者物價低位運行后者經受通脹壓力?
宗良:當前,世界經濟實際上是由中美兩個大市場以及其他市場相互配合組成的體系。典型的特征是,中美兩個大市場中,中國是主要生產方,美國是主要消費方。在此背景下,美國在疫情期間大幅寬松貨幣刺激消費,同時其自身生產相對不足、供求不平衡,從而引發通脹水平大幅上升。
通脹水平上升進而又促使美國大幅收緊政策,持續加息。美元加息,不僅收緊美國市場的美元而且收緊了全球市場的美元。換言之,美元加息實際在收緊全球經濟,全球總需求因此下降。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僅維持約2.7%,全球貿易增速僅約1.7%,針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會相應收縮。但短期看,由于美國經濟中服務業占比較高,受周期的影響較小,這種市場特點決定了整體上美國市場受影響較小,通脹降溫較慢,呈現一定的滯脹壓力。
相對而言,全球市場收緊以及中美關系緊張等使中國的外部需求減弱,加上國內需求正從疫情下逐步恢復,總需求明顯不足,最終表現為物價低位運行。
不過目前情況也在發生變化,隨著美國政策上調整應對,美國通脹水平已陸續回到3.2%上下,通脹高壓狀態逐步緩解,貨幣政策面臨拐點。
中國經濟在暢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持續發力擴大內需,同時隨著“一帶一路”、金磚合作機制、RCEP等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外循環進一步調整和暢通,內外需在向著良性發展,通脹水平也從低位開始回升。
NBD:在您看來,請問當前我國經濟循環中,較為突出的堵點有哪些?
宗良:核心在于周期性需求不足和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同在,而周期性需求不足問題更為突出。所以堵點可分為需求問題和結構性問題,二者結合來看,可概括為突出的需求問題基礎上疊加結構性問題。
堵點具體體現為:第一,總需求不足疊加市場預期偏弱。整體上表現出周期性的需求不足,突出表現為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外需不振,以及資本市場特別是股市走弱等,在此情形下,信心本身也成為堵點之一。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是“卡脖子”問題,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較大。如何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工程,顯得尤為突出。
NBD:我們知道,您近期完成著作《經濟學理論創新的中國探索》,提出新的經濟學理論模型“理性綜合經濟學”。請問如何運用您的經濟學創新理論解讀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宗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邏輯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國實踐證明,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不是簡單的“要么市場、要么政府”二者擇一,兩者需要密切結合。如此一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便是決定和影響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問題。
為了更有效地衡量和比較各大經濟體的特征,我們可以通過量化的方式進行比較,也就是建立衡量經濟模式的統一方程式,即通過賦予相應權重確定市場與政府各自的作用大小,建立“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理論模型,精細化描述市場與政府作用。在這一模型中,所有市場經濟模式,都存在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只是權重不同而已,從而可以量化、比較不同經濟體中政府和市場各自作用的表現?;谶@一模型,實現了中國市場經濟模式的數理升華,并可據此對不同經濟模式進行比較。同時基于中國的成功實踐,形成一套完整的統一的經濟學理論邏輯,包括:宏觀政策目標、政策框架體系以及如何通過改革完善市場體系等。相對而言,西方經濟學理論在解釋市場作用時較為有效,中國在宏觀調控方面則表現出色,宏觀政策上統籌考慮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實現了短期與長期統一,當然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發展。
再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邏輯在于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金融制度體系,在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實現金融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便是金融高質量發展在一定階段的典型體現,為此,需要配套設計相關的金融體系建設、制度建設以及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
這在會議通稿中有很好的體現,比如總量和結構雙功能的貨幣政策,以及金融五篇大文章,都是圍繞如何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宏觀調控政策設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動態發展的,金融制度要與此相適應,也需要不斷完善。我們看到,金融機構定位仍存不足,因此要完善機構定位,比如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比如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等。當然,為了保證市場健康發展,監管體系也進行了重大調整,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五大監管,這是很有創意的制度設計。
整體看,這一切的邏輯都是圍繞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構建能夠支撐經濟高質量的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體系,同時又能實現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NBD:沿著這套經濟學理論模型,請問在您看來,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企穩回升?
宗良: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要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既然前面明確了目標和堵點,金融就可以靶向發揮作用。
第一,金融要發揮穩定市場預期的作用。當前,這體現于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即需要從較長時間跨度去考慮我們的政策,向市場傳遞堅定的信號。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傳遞信心,要防止短期政策出現“來回變動”的情況,提升政策的協調性和正能量。
第二,金融要支持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從短期視角看,針對消費、投資和出口等三大需求,金融要有力支持需求增加并與之協同發展。除了穩住房地產、擴大外需之外,根據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金融還要注意活躍資本市場,增強經濟增長的活力。
第三,金融要支持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五大金融”是支持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發展科技金融,促進科技創新,彌補經濟發展中的短板;發展綠色金融,推動低碳發展,促進實現“雙碳”目標;發展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發展養老金融,應對人口老齡化突出問題,更好實現老有所養;發展數字金融,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態勢,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多方面協同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同時實現中國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
第四,金融要支持中國經濟高水平開放。作為世界工廠,中國需要與全球市場有機結合,需要以高水平的開放機制進行匹配。金融要在其中發揮作用,特別是大型金融機構需要做優做強,當好服務經濟高水平開放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
第五,金融要大力支持突破“卡脖子”工程。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從金融自身角度,突出體現為資金流動不能被“卡脖子”,要持續提升金融基礎設施比如數字貨幣等,不斷獲得新突破,逐步形成較強的應對外部沖擊以及單邊制裁的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