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29 11:37:48
在成都,這場演講更特意將鏡頭對準年輕人——以“青春大講堂”為名,整場演講均是由青春創造、讓青春聆聽的成都故事。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楊歡
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臨近年末,又一場以年輕人為主題的大型活動在成都舉行。
在昨日(12月28日)舉行的“2024成都城市跨年演講”上,十多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城市杰出代表共同講出成都的2023年。由城市作為“主講人”的跨年演講已屬罕見,而在成都,這場演講更特意將鏡頭對準年輕人——以“青春大講堂”為名,整場演講均是由青春創造、讓青春聆聽的成都故事。
今年,青春可謂成都最亮眼的“標簽”。跨年演講的舉辦地成都大學,正是5個月前成都大運會“大運村”的所在地。世界各地大學生運動員齊聚一堂,讓成都成為全球青年焦點。科幻大會緊隨其后召開,這個未來感十足的領域同樣充盈著新鮮想象和青春活力。在眼下承前啟后的年末,青春再次成為成都的“關鍵詞”。
這一次,我們不妨從年輕人自己的講述中重新觀察,成都與青春之間,正迸發出何種新鮮火花?
成都為什么能受到年輕人如此喜愛?這個問題已被反復討論。在昨日的活動中,頻頻現身的大學生和高校青年教師,還將話題引到一個更為細致的方向:成都還愈加成為的高學歷年輕人聚集的高地。
此前披露的數據已然展現出人口流動的趨勢。對比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在7座2萬億城市和杭州、武漢兩座后備城市中,成都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增速達到8.47%,僅次于深圳位居第二。
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他們因何而來?在多位年輕人的分享中,成都不僅高校院所基礎雄厚,還不斷衍生出各類新的學術平臺,成為吸引青年人才前來求學深造、開展研究的關鍵因素。
成都大學特聘研究員施開波正是被成都科研優勢吸引前來的一員。他在故鄉安徽完成本科學業后,因為當時的老師一句“成都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地方”,讓他決心選擇前來繼續深造,不僅在此完成碩、博士學業,還超預期地留在成都繼續科研之路,成為一名青年教師和研究者。
如今,施開波續寫的“成都故事”,亦成為更多人來到成都的契機。
去年,成都大學新組建的生物信息與智能健康創新團隊,基于施開波對人工智能的多年研究和智能養老這一交叉領域的關注,他成為首席教授。施開波注意到,盡管團隊正在籌建準備當中,更多來自全球的年輕人已經前來加入——一個原因是,智能養老同樣是一個“大有可為”、又與市場接軌的領域,而更多青年研究者也更愿意從事有落地前景的研究。
對于高學歷人群而言,成都的吸引力不只是宜居、休閑,他們更需要高能級平臺來充實自身、施展才華。在他們的分享中,成都正是一個充滿機會、值得不斷挖掘的城市,這樣的機遇甚至已經被海外年輕人看到,開始接觸成都、走進成都。
來自馬來西亞的梁承楓與成都的緣分進入第五年。今年,從成都大學東盟藝術學院本科畢業的他繼續留在本校攻讀碩士學位。頗為特別的是,2018年,當他步入大學校園時,剛成立的成都大學東盟藝術學院也剛好迎來首批學生。
作為第一屆學生,梁承楓親眼見證學校的成長。他所在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初入學時只有一個班的本科生,如今據他了解已有3個班的規模。而更多像他一樣的留學生也來到成都,在此完成學業,走向社會。
今年10月,全球科幻業界矚目的世界科幻大會,首次登陸中國就選擇成都。在外界看來,科幻與成都的親密接觸不僅源于歷史的積淀,也來自其對于年輕人類似的感召力。正如劉慈欣所說,青少年是科幻作品最重要的受眾群體,也是未來科幻得以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力量。
昨天,科幻大會同樣被再次回顧。更多人發現,成都的“科幻牌”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城市文化符號,還顯現出凝聚產業發展動能的價值。
作為“未來科幻大師獎”的創始人,孫悅深有此感。2012年,從故鄉山東來到成都求學的他,作為主導人之一,推動由四川大學科幻社團發起,聯合全國55所高校社團的征文活動,這也是后來“未來科幻大師獎”的前身。當時,他就看到了成都發展科幻產業的優勢,并因當地包容的文化和對創業的支持力度而選擇扎根成都。
在今年的世界科幻大會上,“未來科幻大師獎”已經迎來第11屆啟動儀式。孫悅發現,科幻大會不僅讓類似大師獎這樣的成都本土科幻獎項和社團獲得全球矚目的“高光時刻”,它還讓更多“泛科幻”領域的公司看到成都,有了進一步前來布局的可能。
活動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這也讓科幻從業內口中“引領科創”的標桿形象走向了產業落地的環節。讓業界津津樂道的是,《流浪地球》等科幻電影的特效制作,就來自MOREVFX成都子公司,該公司于2019年正式遷至成都。
“科幻其實原來是一個非常小圈子的文化,主要是一些有限的作者和有限的從業者。通過這幾年的發展,不只是專注做科幻的企業,包括科技企業、頭部文化企業、影視企業,開始將部分關注點放在科幻領域。”在孫悅看來,這里面蘊含著更多年輕人融入、發展的機會。
從小眾細分領域切入,為如今更注重興趣、熱衷社群文化的年輕人打造各式各樣的產業,并讓他們找到新的發展風口,事實上已成為成都吸引年輕人的特色模式。過去幾年中,這一模式不僅發生在漢服這樣的文化消費領域,也在各色戶外運動行業得到印證。
也基于孫悅口中的此種“包容性”,成都正進一步成為年輕人尋求職業發展的樂土。截至今年9月,成都人才總量達622.32萬人、居全國第4位。此前,成都曾榮登《財富》雜志“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連續4年榮獲“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獎,成為年輕人的向往之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