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01 23:28:19
每經記者 甄素靜 每經編輯 盧 嶸
日前,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的批復,為前海和橫琴兩個合作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將帶領社會各界抓緊前海和橫琴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得天獨厚的優勢,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頂層設計藍圖及支持政策不斷完善和頒布,政企學各界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抱有高期待。自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后,加快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創新平臺和經濟發展戰略高地成為各界奮進目標。
林江表示,在城市協同共進進程中,各地方政府在營商環境改善方面展現出積極態度,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圖為林江 受訪者供圖
粵港澳大灣區,從地理上看,是由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面積5.6萬平方公里土地;從經濟上看,粵港澳大灣區2022年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以不到全國1%的國土面積、5%的人口創造了11%的經濟總量。
在世界版圖上,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舊金山灣、紐約灣、日本東京灣并稱為世界四大灣區。這些灣區是全球經濟最發達、最開放、最活躍的地區。而這四大灣區中,粵港澳大灣區又因其多樣性、復雜性而最為特殊。
就世界四大灣區中為何粵港澳大灣區最獨特,作為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表現出何新特點、新趨勢,在全球經濟形勢和地緣政治變化的大背景下,大灣區應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及以香港、深圳、廣州這些代表性城市目前是否如海外輿論所說遇到發展瓶頸等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知名學者林江。
林江現任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是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也是每經智庫香港中心的首批專家。林江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頒布,灣區內城市經濟正在持續進行一場高質量發展變革。
從各自為政到協同并進
林江曾在香港工作生活十余年,先后擔任香港招商局集團研究部研究員、金融中心副總經理、香港中國企業協會咨詢服務部副主任等職務。他密切關注全球市場走向,并把在港的商業實操經歷及切身體會轉化為了一套獨到的模式,以跨學科的思維方法,對宏觀經濟走勢進行研判與思考。
在林江看來,當下全球化日益加速,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正逐漸嶄露頭角。粵港澳大灣區獨特優勢在于其“一國兩制”制度設計,這種制度上特殊性使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有利地位,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后,灣區內各城市間經濟合作與交流愈發緊密。經過4年統籌發展,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表現出何新特點、新趨勢,林江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頒布,灣區內的城市經濟正在經歷一場高質量的發展變革。特別是在過去幾年,城市間界限逐漸模糊,從各自為政到協同并進,灣區內城市正在共同書寫嶄新篇章。
在這場變革中,城市間互動合作亦是亮點。“江門市與深圳市合作互動就是其中例子,盡管兩座城市并未直接相連,但江門市通過與深圳互動,共同舉辦招商引資洽談會,共同挖掘新發展機遇,這種跨越地理界限合作,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過地理位置更近城市。”林江強調,這種合作并非淺嘗輒止,而是有著明確目標和規劃。“這說明灣區內城市正在形成一個協商機制,圍繞著產業分工進行差異化發展,避免惡性競爭。這種深度互動,正是大灣區城市發展、企業發展突出特點。”
在政府層面,這種協同性也得到了體現。林江觀察認為,過去各城市各自為政,規劃缺乏協同性。但現在城市和產業規劃、地理空間規劃、土地規劃和城市規劃間協調性得到了加強。這種多規合一做法,使得不同層次規劃能夠更好地互動和協調。
同時,港澳與珠三角9市間聯系也得到了加強。林江舉例說道,現在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和貿易發展局等,均在內地設立了辦事機構,積極推動港商與本地民營企業合作。這種深度合作,使得大灣區的9個城市能夠共享香港的資源,進一步推動灣區經濟發展。
此外,在城市協同共進進程中,各地方政府在營商環境改善方面展現出積極態度,不斷探索制度創新。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現實情況是各方對營商環境理解仍存差異,對于外資等企業而言,現有營商環境可能仍需要不斷完善。
林江舉例說道,當下,灣區城市普遍共識仍是基建是營商環境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家關注焦點,完善的基建如高速公路、地鐵等,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然而,僅有基建并不意味著營商環境一定良好,如果基建使用率不高,反而可能加重地方債務負擔。其次,在粵港澳大灣區,法律制度和營商制度接軌仍是關鍵問題。再者,在營商環境方面,服務質量和政府流程的優化固然重要,但真正的軟環境或稱之為“制度創新”才是關鍵。橫琴深度合作區是一個例子,如果只是與澳門對接,意義有限,如果能將香港元素融入其中,將更有意義。
林江分析稱,要實現營商環境高級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在制度創新和營商環境改善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也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
在全球化日益加速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以其獨特制度優勢、科創發展潛力以及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正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林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獨特優勢在于“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這種制度上特殊性使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有利地位,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
科創成為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中央政府明確提出將其打造為中國版的硅谷,而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規劃正是這一戰略體現,廣東省也制定了相應高水平對外開放政策。
“在打造科創中心過程中,大灣區可以依托香港這一國際城市優勢,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從而推動高質量發展。”林江指出,高水平對外開放與科創相結合,使得大灣區有望成為全球創新中心,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林江教授還談到了大灣區與其他國家級戰略區域的不同之處,“粵港澳大灣區,依托香港這一國際城市獨特地位,使得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高水平科創成為可能,這為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同時,‘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為大灣區的制度創新提供了空間。例如,前海地區允許港資企業考慮使用香港法律來制訂商業合同,這種深度制度創新將有助于提升大灣區營商環境,使其更加接軌國際。”
近兩年,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全球經濟的不斷變化,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已經深刻認識到轉型升級必要性,很多企業都表現出了強烈轉型意愿和行動力。這種轉型不僅是企業生存和發展關鍵,更是提升灣區整體競爭力重要途徑。
在技術創新方面,大灣區企業在0~1的原始創新和從1到N的復制創新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績。林江表示,企業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此外,大灣區還涌現出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這些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大灣區經濟增長注入了新活力。
林江表示,在企業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林江以東莞為例解釋說道,東莞市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降費、鼓勵研發、提供轉型基金、財政稅收支持以及土地資源支持等,以助推灣區企業轉型升級。“這些政策不僅與中央和省的政策保持一致,還結合地方實際,為企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灣區在產業升級和創新方面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企業案例。“但這些企業目前還只是個案,尚未形成產業化和產業鏈”,林江強調,要實現從個案到產業的轉變,需要解決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問題,關注產業集聚的布局問題,實現區域和空間的無縫鏈接。政府和企業需要加強合作,制定明確指引性發展政策,推動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香港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在“雙循環”格局下,其國際國內市場聯通性體現得尤為明顯。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加速發展,以及受全球經濟形勢和地緣政治變化影響,其面臨制約因素和瓶頸問題也備受關注。
林教授指出,近期,香港股市表現相對較弱,與國際上一些其他金融中心的股市相比存在差距,同時2023年香港IPO融資額也低于印度。但他強調,“看待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能僅局限于眼前數據。”
林江說,內地雖然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擁有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和消費市場,經濟發展潛力依然巨大。因此,對于香港來說,其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橋梁作用依然不可替代。他表示,如適度松綁房地產行業等措施有利于香港金融市場恢復,同時強調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會輕易失去。
林教授表示:“我們應該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抱有樂觀態度。”他解釋說,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地位。香港背靠內地龐大的市場,與內地的經濟緊密相連。與此同時,香港擁有成熟的法律體系、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以及專業的人才隊伍等方面的優勢仍然獨特且難以替代。
面對當前的挑戰,林江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和理性,既要看到短期內的困難和挑戰,也要看到長遠的發展趨勢和潛力。他強調,只有通過全面、客觀的分析,才能更準確地把握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真實狀況和未來走向。
此外,林江強調,站在更為宏觀角度,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涉及范圍廣,包括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等。在政策制定上,需要注重各區域之間協調和統一,避免各自為政,導致發展失衡。例如,橫琴、前海、南沙和河套地區的發展需要形成一種遞進關系,從區域協同到科技創新,每個板塊都有其獨特定位和功能,但也要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發展拼圖。
“這個拼圖不是簡單相加,而是需要將各個板塊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整體效應。”林江教授解釋道。他強調,拼圖內部不同板塊之間需要有內在聯系,包括產業、區域和空間布局聯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1+1+1>4>5>6的效果。
針對大灣區發展制約因素,林江指出,軟環境和硬環境是互動的,需要共同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也需要從0到1再到N轉型升級。
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創新重要平臺,港澳的先進經驗與內地市場相結合,為大灣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也為港澳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契機。
對于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投資者和企業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發展機會這一備受關注話題,林江表示,對于投資者而言,當前市場環境需要更多耐心。隨著經濟發展趨緩,短期內賺取高額回報可能不再是易事。相反,投資者應將眼光放長遠,做好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準備。這要求投資者和企業從長遠的角度出發,進行中長期布局,而非追求短平快的投資方式。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