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09 11:08:47
每經編輯 畢陸名
1月9日,#iPhone中國銷量暴跌30%#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據羊城晚報1月9日援引路透社報道,投資銀行杰富瑞(Jefferies)分析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盡管包括iPhone 15 Pro和Pro Max在內的多款iPhone機型在主要中國電商平臺上進行了大幅降價,但iPhone銷量在新年第一周仍舊較上年同期減少30%。
30%的跌幅相比蘋果2023年在中國整體3%的下滑幅度明顯加速。杰富瑞分析師認為,蘋果的銷量下滑主要歸因于來自中國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尤其是去年8月發布Mate 60系列后強勢回歸高端市場的華為。此前,全球行業分析咨詢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曾在報告中指出,蘋果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華為在中國市場的大舉擴張以及日本智能手機的換機周期延長。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雖然一周的數據不能完全預測市場走向,華為的反撲也并非蘋果折戟中國市場的唯一因素,但是,種種跡象表明,蘋果似乎在應對需求放緩的道路上略顯疲態。
首先,iPhone可以說是蘋果最重要的產品,該公司約一半的收入來自于iPhone。蘋果2023財年第四財季(自然年第三季度)的營收為895億美元,來自iPhone的營收為438.05億美元。
但是,iPhone銷量疲軟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特別是iPhone 15,Counterpoint數據顯示,iPhone15發布后初期的銷量較iPhone14下降了4.5%,原本全年8000-9000萬臺的出貨量被下調到7800萬臺,下調了約8%。雖然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結合蘋果全球的銷量來說,4.5%可以說是不容忽視的數字,甚至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對蘋果下一代iPhone 16手機銷量下滑以及更廣泛的硬件銷售的預警信號。
據界面新聞1月8日報道,按照杰富瑞披露的數字,華為在2023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預計為3500萬部。該機構認為,這個數字因產能限制很難進一步擴大,華為接下來可能會著重推進產能提升。如果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轉而購買華為手機,渠道要消化這些增量難度并不大。
和蘋果一樣,華為自研的操作系統鴻蒙也希望能吸引越來越多的開發者為其開發原生應用。此前已有支付寶、美團等多家企業加入鴻蒙原生應用陣營,接入鴻蒙的設備數量超過7億臺,而這也是蘋果所掌握的iOS生態的正面戰場。
華為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曾在一封全員信中表態,今年是原生鴻蒙的關鍵一年,華為要加快推進各類鴻蒙原生應用的開發。
有意同蘋果爭搶高端手機市場的小米,也在去年有了更強的存在感。這家公司于去年10月發布了小米14系列,并在雙11期間有著不錯的表現,已經成為4000元以上手機市場的主要爭奪者。
當地時間2024年1月4日,據報道,Piper Sandler首席分析師Harsh Kumar將蘋果評級由“增持”下調至“中性”,這是蘋果近期第二次遭到評級下調。此前,投行巴克萊銀行將蘋果股票評級從“中性”下調至“減持”,并將未來12個月蘋果的目標價下調至160美元/股。在此之前,很少有券商給予蘋果股票看跌評級。證券機構將蘋果股票評級下調歸咎于iPhone市場需求,尤其是中國市場iPhone的需求壓力。巴克萊銀行稱,iPhone 15銷量疲軟可能是對蘋果下一代iPhone 16手機銷量下滑以及更廣泛的硬件銷售下滑的預警信號。
與此同時,Harsh Kumar在報告中表示了對iPhone庫存的擔憂,理由是擔心iPhone的庫存水平和銷量增長率見頂。而Harsh Kumar自2020年3月以來一直對蘋果持看漲觀點,直至本次調整。“我們對蘋果進入2024年上半年的手機庫存感到擔憂,同時也認為銷量增長率已經達到了峰值,中國宏觀環境變化也可能給手機業務帶來壓力。”
巴克萊分析師蒂姆·朗(Tim Long)在一份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iPhone 15目前的“低迷”銷售表現,特別是在中國,預示著iPhone 16的銷售表現也會同樣疲軟。此外,更值得留意的是,蒂姆·朗預計蘋果的服務業務將出現增長放緩,部分原因來自監管審查。蒂姆·朗表示:“我們預計2024財年和2025財年,蘋果服務業務增長將分別為約10%和8%,遠低于之前約20%的增長預期。”
截至當地時間1月8日收盤,蘋果(AAPL)報收185.56美元,收漲2.42%,總市值2.886萬億美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羊城晚報、界面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