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光子芯片、太陽能電池…這群平均年齡33歲的青年科學家要讓“科技狠活”走出實驗室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09 20:00:34

◎科學家創業已經越來越常見,投資人更是對“硬科技”趨之若鶩,有人認為,中國已經迎來“科創家”時代。

每經記者 陳婷    每經編輯 劉雪梅    

近年來,科學家創業已經越來越常見,投資人更是對“硬科技”趨之若鶩,學界出身背景的創業者成為了“香餑餑”。甚至有人認為,中國已經迎來“科創家”時代。

1月8日,達摩院青橙學者分享會在浙江大學舉行,蘇俊、陳孝鈿、楊宗銀等15名青年科學家登臺,從潘云鶴、邵峰、楊樹鋒等院士手中接過青橙獎,獲得“青橙學者”桂冠和阿里公益支持的100萬元獎金。

圖片來源:達摩院官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屆獲獎的“青橙學者”們的研究方向涉及多個熱門研究領域,包括且不限于集成光子、引力波、云計算、半導體等。

對于這些科學家們而言,如何帶“科技狠活”們走出實驗室,或許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對此,聚焦集成光學研究(即在芯片上操控光的技術)的北京大學電子學院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光子與電子學博士常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他所研究的領域最終一定會涉及到商業化的問題,要落地、服務于社會。

常林提到,在芯片層面,“單純靠科研經費是滿足不了比較前沿的研究的,它一定是要有大的產線、大的設備來支持。”

達摩院瞄準青年科學家:平均年齡33歲

獲獎的“青橙學者”們都算得上年輕有為,這也是達摩院設立這一獎項的初衷。

達摩院青橙獎(青年科學家成長計劃)創立于2018年,旨在發掘和幫助更多對科技進步有重要推動作用的中國青年科學家,每人都將獲得可自由支配的100萬元獎金,鼓勵他們在重大科研攻堅中挑大梁。

青橙獎至今已連續舉辦6屆,累計向中國2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69人授獎,發掘了江文帥、韋東奕、白蕊等青年科學家。

據記者了解,本屆獲獎的“青橙學者”平均年齡為33歲。

以獲獎者蘇俊為例,作為首位香港籍的青橙學者,他才29歲,已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獨立研究員。蘇俊在分享時表示,其理想是用科學提高卵子與胚胎的質量,以減少女性經歷試管、流產、出生缺陷等造成的身體與精神痛苦。

對于達摩院來說,通過舉辦獎項的方式接觸更多的青年科學家,也有助于其實現被阿里賦予的探索前沿科技的使命。

分享會上,達摩院院長張建鋒表示,達摩院聚焦數據科學領域的“智能”與“計算”兩大研究方向,探索前沿技術,希望推動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

“我們將持續關注和支持青年科學家,推動數據科學的不斷創新,無論是基礎理論發展、前沿技術突破還是工程應用。我們也將與更多的青年科學家一起,用數據科學的方法,推動解決科學、產業和社會問題。”張建鋒說。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達摩院有過一些調整。

2023年11月,有市場傳言稱,由于預算及盈利等原因,阿里巴巴達摩院量子實驗室或已解散,并裁減多名員工,且該實驗室成員許多已成功入職業其他企業。對于上述傳言,阿里巴巴達摩院相關人士對媒體表示,為了進一步推動量子科技協同發展,達摩院聯合浙江大學發展量子科技,達摩院將量子實驗室及可移交的量子實驗儀器設備捐贈予浙江大學,并向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開放。

去年5月15日,有消息稱,達摩院自動駕駛團隊全部并入菜鳥集團。

達摩院方面在當時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因業務調整,達摩院自動駕駛業務轉入菜鳥集團,部分人員轉入菜鳥,同時將有其他部分人員進入阿里其他業務。

“科技狠活”離落地還有多遠?

如今,硬科技已經是投資人布局的重點。

去年12月7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領中資本管理合伙人、上海市國際股權投資基金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黃巖曾表示,以前可能投互聯網類的居多,現在除了關注在風口上的人工智能、新能源之外,還關注更多重大、前沿的科學,包括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甚至還有人會關注核聚變。

清科研究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半導體及電子設備、IT、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行業位列前三,投資事件共4104起,占市場總投資案例數的63.0%,涉及投資金額共2654.6億元,占比52.3%。

可以發現,本屆獲獎的“青橙學者”很多來自于熱門領域,他們又是怎么看待硬科技落地的問題?

在常林看來,產業化是非常重要的目標。他表示,基于與產業界、投資界的對接,科學家能夠看到外界需要什么,“有些是在實驗室里做自由的科學探索想不到的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業界其實可以反饋給我們,幫助我們更好地去做科研。”

據悉,目前的光子芯片有幾個比較大的潛在應用領域,一個是在激光雷達領域,特別是隨著無人駕駛的普及,成本低且性能可滿足車載要求的激光雷達。另一個是光計算層面,常林希望未來可以將傳統的GPU與CPU之間的互聯改成用光進行互聯,這將極大降低功耗,提升算力。

此前,西湖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王睿的研究大幅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與穩定性,為推動鈣鈦礦的產業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據記者了解,王睿所研究的這一領域可能落地前景廣闊。近年來,多家車企都在鈣鈦礦方向有動作。

資料顯示,1954年,為了捕捉巨大的太陽能量,科學家們開發了以晶硅為主的第一代太陽能電池。2009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問世,這種新型材料在當時的轉化效率僅有3%,但學術界對其上限的預估遠高于晶硅電池。

王睿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配備太陽能電池的汽車只要在白天跑,就不用擔心它沒電,因為太陽能一直在充電。

碳酸鋰成本一直在下降,鈣鈦礦的成本會降嗎?對此,王睿表示,從2008年到現在,一片太陽能電池片從100元降到7元,“除了整個供應鏈的成本(降低)以外,還有跟使用量的擴大也有關系。”

王睿說,“我們期待2025年之后,(等)所有科學問題解決差不多了,大家把量沖上來,成本自然降下來了。”

也有學者提到了科學家變身企業家可能面臨的難題。

曾也魯是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科院遙感地球所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博士,其基于植被熒光與輻射傳輸模型的定量遙感研究,大幅降低了熒光衛星觀測的不確定性,為碳中和與糧食安全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曾也魯曾在美國斯坦福卡內基研究所有過將近4年的博士后經歷,他對記者表示,斯坦福是世界上產學研做得最好的大學之一,但據他觀察,科學家跟企業家需要的特質差別很大,絕大部分人是不大能兼顧好兩個身份的。

曾也魯直言:“并不是說這兩個領域不能有任何的關聯,很多人可能通過技術顧問,或者技術轉化的方式來形成合力,大家各自做各自擅長的事情,而不是老師或者科學家自己下場拉投資、搞路演,以及搞法務、財務這些事情。”

作為仰望星空的人,科學家們或是全力投入學術研究,或是盡力產研兩手抓,他們的共同目標都是給世界帶來更多新的可能性。

附:2023達摩院青橙獎名單

封面圖片來源:企業官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