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農村委主任委員楊秀彬:四川農業如何由“大”到“強”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4 17:09:38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楊秀彬建議,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推進農民在共同富裕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

1月22日,四川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在成都開幕,省長黃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總結,2023年四川“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扎實起步”。

具體的“成績單”顯示:全省糧食產量達到718.8億斤,連續4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生豬出欄量6662.7萬頭,繼續穩居全國第一位;油菜籽產量保持全國第一位。新改建農村公路1.9萬公里;新改建農村衛生廁所51.2萬戶;穩慎推進1市5縣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這座“經濟大省”同時也是我國“農業第二大省”,在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任務中肩負著重要使命。

“農業大省”如何向“農業強省”跨越?四川農業農村現代化又該如何實現“強、美、富”的目標?1月23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農村委主任委員、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原廳長楊秀彬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建議。

以農民增收為中心,推進農村產權改革

2022年國家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當全國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接近5萬元的時候,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才剛剛突破2萬元,四川更低一點,只有1.87萬元。

“平均到每個月,也就是1500元左右的水平。而像這樣收入水平的人,我國有6億。”楊秀彬說,“增加農民收入是最核心的問題。”若一直低收入,農民只能維持“兩不愁三保障”。擴大農村消費,必須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楊秀彬建議,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推進農民在共同富裕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楊秀彬認為,想讓農民增收,在農業農村這一面,首先要擴大家庭農場規模。發展大大小小的家庭農場,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元,由過去的人均一畝地,擴展到一家人二三十畝到五十畝,從事農業規?;?、標準化、集約化的生產經營。

其次是搞產權改革,給農民賦權。包括鄉村閑置的房產,也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資源,盤活這些資源,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目前,我省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只占總收入的2%,而歐洲一些國家的農民這部分收入可以達到50%-70%的比重”,在楊秀彬看來,這其實是一塊很大的增收渠道,只不過眼下農民并不擁有清晰的“產權”,必須賦權。

除此之外,楊秀彬還提到了老年群體。城鎮職工平均養老金約3500元/月,而農民60歲以后每月領到的國家基礎養老金只有130元,這是27:1的差距,“所以在國民收入再次分配中,讓農民增收的任務非常艱巨”。

推進農業現代化,先要解決田的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這個目標,楊秀彬提到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三個標志。

排在首位的是建設現代農田。“只有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糧倉。”何謂良田,就是“旱澇保收、能排能灌、宜機作業、穩產高產、環境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四川此前出臺過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年規劃,目標是到2030年,新建高標準農田1857萬畝,改造提升1594萬畝。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實現現代化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田的問題。”楊秀彬說,“如果我們還是個‘靠天吃飯’的農業,哪就算得上現代化?”

實現現代化的第二個標志是現代科技裝備。育制種方面需要補齊科研的短板、加快成果的轉化,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時,我們過去忽視了農業機械的開發和制造,農業裝備至今落后,許多農機還需要進口。目前,四川已經在開展“天府良機”行動,一體化推進四川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

建設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則是實現現代化的第三個標志。“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這句話道出我國農業“誰來種地”的隱憂。針對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農情,楊秀彬提到,“從耕種、播收到加工,全程都應由社會化組織來主導”。對比美國,雖然農業人口只占全國人口2%,但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人的比重達到了25%,為農業生產的全程社會化服務提供了支撐。

提升“三大硬件”,讓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中與農業農村相關的表述,除了“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外,還要求“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針對四川省內農村生活的改善,楊秀彬提到三大硬件基礎。其一是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的鋪設;其二是山、水、林、草、湖的保護和治理;其三是農村“廁所革命”提升行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動、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動、村容村貌提升行動等“五大提升”行動。

楊秀彬認為,開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四川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一張藍圖繪到底。

推進城鄉融合,縣鎮村齊發力

如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楊秀彬分解為“做強縣城”“做優場鎮”和“做美村莊”三大板塊。

2022年國家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城尾鄉頭”的縣城迎來高光時刻,被要求就地就近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在楊秀彬看來,“做強縣城的要害在于產業”。具體到四川,則需要突出農產品加工,引領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相比沿海地區,四川縣域經濟并不發達。楊秀彬分析,其根源在于工業和產業不發達。所以,對于一些農業大縣、農業大市而言,可以抓好農產品加工業,將其作為工業的一部分,“吃是永恒的主題。(農產品加工業)做好了,就能形成穩定的縣域產業”。

第二個板塊是做優場鎮,楊秀彬的建議是“突出更新中心鎮,建設好縣域副中心”。

之所以用“更新”這個詞,是因為四川在過去幾十年的城鎮化建設中,忽視了場鎮建設,不少“農民街”管理混亂,街面呈現出臟亂差的一面。

所以楊秀彬提出,這一輪城鄉融合發展,每個縣應該聚焦幾個中心場鎮,優化更新,讓居住在鎮上的人享受更好的社會化服務。

做美村莊是第三個板塊,具體做法的建議是“突出聚人氣,讓城里人在鄉村季節性居住;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事實上,四川一些鄉村近年來已經迎來了候鳥型“新村民”,一些城里人到鄉村定居、休養、度假,甚至搬到農村長居。過去是農民工在城里、村里兩頭居住,現在城里人也有了兩頭居住的現象。楊秀彬談到,這既是新型城鎮化的特點之一,也是盤活農村閑置房產的突破口,更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鄭得銳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