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亞洲金融協會創始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普惠金融的要義在于授人以漁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5 10:37:44

楊再平指出,“金融之美在于惠及社會大眾,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做到授人以漁、優化金融結構、發展數字普惠、提供適配產品四個方面重點發力”。

每經記者 劉嘉魁    每經編輯 張益銘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普惠金融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環節,對于實現資源合理分配和社會財富均衡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時值紙幣交子誕生千年之際,1月24日,以“數智普惠賦能實體”為主題的交子千年系列活動——普惠金融創新發展(成都)大會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大會吸引了多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金融機構、科技公司、行業協會、政策性金融產品運營機構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代表參加。會上,亞洲金融協會創始秘書長、中國銀行業協會原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帶來主旨演講《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四個發力重點》。他指出,“金融之美在于惠及社會大眾,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做到授人以漁、優化金融結構、發展數字普惠、提供適配產品四個方面重點發力”。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支持小微經營主體發展,優化金融結構

“普惠金融是一個世界共識,金融之美在于惠及社會大眾。”楊再平開門見山地說,2005年聯合國就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它的界定是以有效的方式使金融服務惠及到每個人,尤其是那些通過傳統金融體系難以得到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

他表示,就我國來說,普惠金融是我們的重大國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普惠金融在很大的程度上要解決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

如何更好地推進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楊再平認為,普惠金融有別于財政扶貧,也有別于慈善事業,它的要義在于授人以漁。體現在經濟生活中,就是要支持大量的小微企業,或者說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小微經營主體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務對象,也是授人以漁的重要載體。支持小微經營主體的可持續發展,使沒有原始財富積累的人成為企業家,是普惠金融很重要的體現。

第二個發力點是優化金融結構。金融結構是指金融體系中各種金融工具、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組成和配置。金融結構的優化,就是要使金融資源能夠更有效地配置和流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金融需求。我們可以把金融結構比作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或者水利工程,它的作用就是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把資金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可能大家都關注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包括銀行、保險、證券,但是我覺得講普惠金融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關注微循環,相應的微循環結構。”

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為服務對象適配“數字化的金融春雨”產品

第三個發力點,是有序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金融是要有技術的,主要是信息技術。”楊再平表示,數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如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為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提供便捷、安全、低成本的金融服務。數字金融是普惠金融的利器,它能夠破除物理和時空的局限,不依賴于物理的大堂,還具有大數據信息、區塊鏈征信、智能化處理、成本和風控等方面的優勢。

數字普惠金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前景,它能夠產生長尾效應,即能夠服務那些傳統金融體系難以覆蓋的邊緣化人群,實現商業可持續性和社會責任的雙贏。

最后一個發力重點是適配產品。普惠金融要有相應的產品,要針對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和服務難點,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規模化、批量化地生產和提供金融產品。這些產品要達到春夜喜雨的效果,即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也就是數字化的金融春雨。

借助數字化技術,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能夠得到全天候、全覆蓋、瞬時化、碎片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不僅不要抵押,而且可以獲得金融以外的增值服務。

此前,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優化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的產品服務,著重提及四個領域,即支持小微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提升民生領域的金融服務、發揮普惠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因此,一定要有相應的產品,才有高質量的普惠金融。”楊再平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金融 社會 中國銀行 國有大型銀行 北京市 中字頭股票 同花順中特估100 國企改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