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5 21:25:33
相比能否守住“第四城”的位置,對廣州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應對新舊動能轉換周期帶來的壓力。
每經記者 劉艷美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632646
“廣州統計”微信公眾號25日發布消息,2023年,面對內外環境復雜多變的挑戰和新舊動能轉換周期的壓力,廣州經濟運行在承壓中穩步恢復,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經濟總量邁上新的臺階。
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0355.73億元,同比增長4.6%。根據此前重慶市統計局公布數據,去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145.79億元,比上年增長6.1%。
這也意味著,在2022年重慶經濟總量以微弱優勢超過廣州之后,廣州再次實現反超,重回全國經濟“第四城”。
解讀:自去年重慶反超廣州之后,兩座城市間的“第四城”之爭備受關注。去年一季度,廣州GDP反超重慶31.03億元;上半年,重慶后來居上,再次反超廣州。前三季度,重慶繼續位居第四,但僅領先廣州474億元;全年來看,廣州憑借四季度的強勁增長,最終GDP超出重慶超200億元。
縱觀廣州歷年經濟表現,在第四季度實現“逆襲”的情況不乏先例。例如,2020年,廣州正是在第四季度強勢發力,一舉擠下重慶,守住第四城的位子。
不過,對比兩座城市經濟總量和增速,為何廣州在基數低于重慶,且增速也低于后者的情況,仍能實現反超?這或許與GDP數據調整有關。按照慣例,我國年度GDP要進行兩次核算,第一次為GDP初步核算,第二次為GDP最終核實。與初步核算相比,最終核實結果會有所變化。
而隨著廣州重回第四,兩座城市之間的競爭也仍將持續。實際上,自2017年起,兩座城市GDP交替領先,在經濟總量上尚未拉開明顯差距。
當然,一座城市的經濟實力, GDP從來不是唯一衡量標準。此前即有分析指出,重慶GDP超過廣州有其標志性意義,但也無需夸大。要知道,重慶面積是廣州11倍,常住人口是廣州1.7倍,兩座城市在人均GDP、人均消費、進出口水平和上市公司數量等指標上仍有較大差距。
相比能否守住“第四城”的位置,對廣州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應對新舊動能轉換周期帶來的壓力。
從細分數據來看,去年廣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僅增長1.4%,終于逆轉前三季度負增長的局面,但依然處在緩慢爬坡過程中。主導產業中,汽車、電子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和0.4%,在展現極大經濟韌性的同時,發展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2023年年中,在廣東全省“再造一個新廣東”的部署之下,廣州提出“二次創業”,再造一個新廣州。這當然不是指簡單的GDP翻倍,“全面提升產業水平,優化產業結構”,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廣東規上工業增加值首破4萬億元
近日,廣東省統計局發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廣東全部工業增加值達4.87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1/3。規上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工業已成為占廣東全省經濟比重最大、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最高的行業。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均居全國首位;全省累計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13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28家。
海南又提推動湛海高鐵開工
海南日報消息,1月23日,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好投資擴容增效攻堅戰”。今年,海南將堅持不懈抓項目擴投資補短板優環境、育產業夯基礎,推動湛海高鐵、G98大三亞段擴容、馬村港三期等項目開工。
山東打造“濟青發展軸帶”
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快雙心聯動打造山東半島城市群濟青發展軸帶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強濟南、青島中心城市聯動,協同淄博、煙臺、濰坊3市,相向發展、深化合作、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合力打造區域協調發展的高水平樣板,建設全國最具創新力、競爭力的發展軸帶。
合肥瞄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低空之城”
近日,合肥市印發《合肥市低空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低空之城”,在科技研發、產業集聚、應用場景、標準規則、飛行保障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合肥經驗”。
以昆明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來了
昆明日報消息,1月24日,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全省將重點抓好的9個方面工作。在著力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將優化城鎮空間布局,構建滇中城市群“一主四副、通道對接、點軸聯動”空間格局,建設以昆明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以節點城市為中心的半小時經濟圈,持續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能級。
武漢2025年進出口總額擬達5400億元
1月23日,武漢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近日印發的《關于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的實施方案》。到2025年,武漢開放型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建設基礎進一步夯實,進出口總額達到5400億元,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線達到80條,中歐班列開行超過2000列。到2035年,基本建成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戰略樞紐,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美譽度的國際化大都市,進出口總額達到7700億元,國際及地區貨運航線達到120條。
報告:中國人奢侈品消費重回萬億市場規模
近日,要客研究院發布《2023中國奢侈品報告》顯示, 2023年,“中國人奢侈品消費”走出2022年壓力,開始恢復增長,最終錄得9%的增速實現10420億元人民幣,達到2019年水平,重新回歸萬億元市場規模,占全球奢侈品消費的比重38%左右。中國奢侈品市場則收獲11%的雙位數增長,達到6077億元人民幣,全球奢侈品市場占比維持在22%左右。
分城市來看,2023年,上海、北京、三亞繼續領銜中國奢侈品消費核心城市榜單,上海以535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奢侈品消費額最大的城市,北京緊隨其后貢獻523億元人民幣,三亞奢侈品市場進一步復蘇,實現455億元消費額位列第三。
從省份來看,浙江和江蘇是奢侈品消費整體貢獻力最大的兩個省份,各有7個城市進入奢侈品消費前50城市榜單,其整體奢侈品消費額穩穩領先海南、上海、北京和廣東等奢侈品重要省份。所有省份當中,排名前十的省份貢獻著絕大部分的奢侈品消費,也集中著最多的奢侈品牌核心消費者。
就客單價而言,杭州、上海、北京、寧波和長沙占據中國城市奢侈品消費榜單前五(線下門店),2023年,杭州奢侈品消費客單價達到驚人的30928元人民幣,領先第二名上海的27898元人民幣,超過3000元。杭州是中國大宗送禮購物和高價頂奢購物客人最多的城市。
2023年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這三城居前三
1月25日,生態環境部公布2023年12月和1—12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1—12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5.5%,扣除沙塵異常超標天后,實際為86.8%,好于年度目標0.6個百分點,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82.0%)上升3.5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1.6%,扣除沙塵異常重污染天后,實際為1.1%;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優于年度目標(32.9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36微克/立方米)改善16.7%。
1—12月,168個重點城市中:空氣質量排名前20位城市依次是海口、拉薩和舟山等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20位城市依次是綿陽、咸陽和臨汾等城市。空氣質量變化排名前20位城市依次是漯河、駐馬店和鶴壁等城市;空氣質量變化排名后20位城市依次是綿陽、長沙和南充等城市。
2023年1—12月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單
2023年1—12月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變化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單
注:*綿陽市科技城新區的高新區自來水公司站點4月和5月、長沙市開福區的伍家嶺站點6月受到嚴重人為干擾,對所在城市當月六項污染物濃度進行了最大值替代處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