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丨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有效需求有機結合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9 22:12:39

每經特約評論員 綦魯明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并將之作為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之一。2023年我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有機結合,經濟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為2024年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文旅消費迎來報復性反彈。圖為2023年12月31日,旅客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游覽 新華社圖

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2023年,我國抓住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的有利時機,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戰略有機結合,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這突出表現為如下方面。

第一,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實現增長預期目標。根據2024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202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26058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9755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82589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688238億元,增長5.8%。三次產業協同推動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5.2%。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四個季度之間雖有一定波動,但如果比較疫情以后四年的平均增長率,各季度增長率的波動已被大體熨平,實現了增長的穩定性。

第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成效明顯。2023年我國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有機結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取得突出效果。一是農林牧副漁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全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9541萬噸,比上年增加888萬噸,增長1.3%。其中,大豆、油料和肉禽蛋產量持續提升,更好滿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二是工業生產結構持續改進。制造業是國之根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0%,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中的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7%,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1個百分點,成為制造業中的突出亮點。三是出口結構明顯優化。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 57.9%,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2023年,我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增長了29.9%,國際市場份額遙遙領先。“新三樣”都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其高速增長推動我國出口結構發生新調整,鞏固并增強了我國制造業在國際產業鏈上的地位。四是服務業亮點紛呈。2023年我國服務業生產指數累計同比增長8.0%,服務業企業生產經營整體恢復。特別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的高新技術服務業表現活躍,2023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30174億元,同比增長8.4%,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個百分點。

第三,內需結構改善,主動力作用日趨明顯。2023年,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擴大被疫情壓抑的內需潛力被放在經濟發展任務的首要位置。隨著促消費、擴投資的政策發力顯效,我國內需結構不斷改善,發揮出了對有效供給的重要拉動作用。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2.5%,拉動GDP增長4.3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8.9%,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9.9%和11.4%,分別高于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6.9和8.4個百分點,持續推動高技術產業轉型升級。清潔能源建設投資增量對全國GDP增量的貢獻指標同比和環比均保持上漲,這使得中國經濟的含“綠”量持續提升。一批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有效投資數量不斷增長,持續發揮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下一步可四方面發力

從宏觀層面看,供給和需求緊密聯系、互為條件,共同支撐社會再生產的持續健康運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有機結合,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2024年是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和轉型升級的關鍵一年。要找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著力點,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一是加快自主創新,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當前,我國面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特別是一些國家加大對我國的科技遏制,想以引進方式獲得“跟跑”中的尖端技術,難度越來越大。需要同時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作用,加強自主創新投入,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一方面,需要加快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政府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投入,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自主可控的能力;深化科技成果產權激勵制度改革,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市場要在技術研發領域發揮資源配置的關鍵性作用,特別要發揮民營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的重要作用。實踐經驗表明,民營經濟在高技術領域的創新潛能更大。

二是以改革推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統籌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才培養,加強知識產權布局和保護,破除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基于創新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大力發展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布局類腦智能、未來網絡、量子信息等一批未來產業,充分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高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精細化發展。

三是著力提升內需的主動力作用。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內需的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支持住房改善、汽車進入家庭、養老服務等傳統消費,深入挖掘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以及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型消費的潛力,帶動相關產業和消費場景的投資。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依靠有效投資形成高質量供給,同時有力促進就業增加、收入增長,為擴大消費創造必要條件。有意識培育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四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近年來,“新三樣”出口的良好表現,充分顯示出我國在產品、技術、質量等多方面的比較優勢。應繼續提升這些優勢的協同性,推動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同時,以國際高標準、高水平營商環境為標桿,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深化國內商事制度、知識產權保護、監管一致性、環境保護等重要改革,持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提升國際循環與國內循環的對接效率,增強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經濟 消費 每經熱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