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熱評丨中國經濟回升動力源在企業自主創新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9 22:12:39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

2024年,是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達到潛在增長的關鍵年。此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全面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會議要求,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企業自主創新好處多多

經濟下行或回升是一個宏觀經濟現象,是微觀經濟活動的集中表現。經濟回升需要微觀經濟的活力和動力,即便是在推行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背景下,也要微觀主體作出符合其意愿的積極反應。否則,宏觀經濟政策就會失靈、失效。因此,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既要靠政策發力,更要靠內生動力。

那么,內生動力來自哪里,什么是內生動力?筆者認為,內生動力主要來自企業,指企業自主創新,尤其是科技型企業自主創新,即科技型企業自主的研究開發活動。不難發現,企業自主創新對于應對和解決上述問題,有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

企業自主創新能夠使有效供給與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精準對接,既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又打通國內大循環的堵點。企業自主創新將在供給側作出全方位優化和提升,提高技術能力、設計水平和生產工藝,同時降低生產成本,通過提供新產品新服務,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

企業自主創新是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要作出的市場化行為。創新型企業和企業家能夠敏銳地感知到市場和科技動態變化,適應需求或創造新需求最需要做什么,進而在這個基礎上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產業資源和市場資源。這一方面會帶來最高的創新效率,同時能夠克服或緩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進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企業自主創新能夠扭轉社會預期偏弱的方向,增強社會主體的信心。企業自主創新給社會經濟活動帶來活力和動力,它在做大增量的同時,又能改善存量;它在增加投資、就業的同時,又在增加收入和消費。企業自主創新“一石多鳥”的作用,將使社會預期由偏弱轉為偏強,進而激發社會主體的信心。

企業自主創新能夠連接短期和長期,進一步強化中國經濟的確定性。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在上升,我們如何應對?唯有增強中國經濟自身的確定性,以企業自主創新即供給創新熨平短期需求波動,保證經濟運行和發展行穩致遠。企業自主創新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要通過深化關鍵領域改革,不斷完善創新和產業生態,把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成果轉化為穩增長、穩投資和穩就業的現實動力。

科研成果轉化亦需創新

在2024年的當下,圍繞自主創新,企業自身需要關注些什么,做些什么?筆者的建議是,關注開放人工智能平臺、大模型和專業的小模型,使企業適應并利用由此帶來的變化和機會;關注企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建立企業生產、經營和投資的新平臺;關注在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背景下出現的新賽道,把握企業可能產生的機遇,并形成新項目、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關注傳統企業轉型中出現的升級、補鏈和強鏈的可能性,尋求企業做大規模或專業化的途徑。

一個時期以來,新興產業的頭部企業,自主創新、做大研發漸成主流,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避免了成果轉化中出現的效率低下、成功率低等由來已久的矛盾。新興行業頭部企業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也與“大院大所”合作,但合作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主要是建立企業主導的合作平臺,企業投入研發資金,“大院大所”投入人才,由此較好地解決了試錯成本、創新效率和激勵機制的平衡問題,這些企業依憑自主創新成果及其產業化,進入了快速成長的發展軌道。

新興行業腰部及以下的企業,也要不斷強化自主創新研發的意識和行動,但限于自身條件和能力,還是要利用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必須看到,近年來,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松山湖實驗室”模式受到關注,科技型企業、“大院大所”和地方政府在0~1(樣品)、1~10(產品)和10~100(商品)的不同階段形成不同的合作方式,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可見,在企業自主創新主導下,創新各種科技成果轉化方式和途徑,讓它們都回歸創新活動是經濟活動的本源,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將指日可待。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企業 創新 動力源 其他電源設備 北京市 高壓快充 換電概念 新能源汽車 每經熱評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