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2-01 14:32:44
◎ 馬斯克旗下Neuralink首次將腦機接口設備植入人腦,但有關該試驗的細節卻未有披露。如此的做法也招致了負責人醫生委員會的批評。
每經記者 李孟林 每經編輯 蘭素英
當地時間1月29日,馬斯克在X平臺(原推特)發文稱,已經有首名患者接受了其創立的Neuralink公司的腦機接口設備植入,恢復良好。他還暢想稱,未來可以讓癱瘓患者實現比打字員還快的溝通速度,一時間,將腦機接口技術推上了熱搜。
腦機接口技術被視為具有巨大醫療潛力的前沿科技,加之馬斯克自帶的流量屬性,因此自Neuralink2023年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的臨床試驗批準之后,其相關進展一直備受期待。
不過,這次信息披露僅限于馬斯克的數條缺乏細節的推文。這樣的披露方式也讓本來就因動物試驗風險等問題而備受爭議的Neuralink遭到了專業協會的質疑。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發現,Neuralink的相關試驗并未在美國政府維護的臨床試驗數據網站上登記,與之對比,Synchron、BrainGate等競爭對手都詳細披露了試驗信息。
“昨天,第一位人類患者接受了來自Neuralink公司的植入手術,目前恢復良好。初步結果顯示的神經元檢測很有前景。”馬斯克在X平臺上說道。
隨后,馬斯克又在另一條推文中分享了他對Neuralink的未來規劃。他表示,公司的第一個產品叫“心靈感應”(Telepathy),大腦植入設備后,只需通過意念就能控制手機、電腦等“幾乎所有設備”。首批使用者將是失去四肢功能的人,他以已故的癱瘓科學家斯蒂芬·霍金來闡釋其產品的目標效果:“想象一下,斯蒂芬·霍金的溝通速度也許能比打字員或拍賣師更快。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聞此消息,因公受槍傷而導致癱瘓的明尼蘇達州前警官Jamie Morales顯得非常激動。“當我聽到消息后,我的第一反應是為什么不是我?我想成為第一個。我就在這兒,如果他們需要我的話我愿意。我準備好迎接技術突破了。”他對肯塔基州地方電視臺WKYT表示。
然而,馬斯克的推文寥寥數語,并未提到外界關注的試驗具體細節,例如試驗總共招募了多少人,下一步的植入計劃,以及植入者需要多少時間練習使用設備等。
美國醫學倫理組織“負責任醫生委員會”1月30日表示,馬斯克的說法“尚未得到獨立方的證實”,“沒有更多的信息,無法判斷Neuralink是否取得了任何成果。”
為了進一步了解相關信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1月30日向Neuralink發送了采訪郵件,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同時,每經記者還注意到,Neuralink的試驗項目沒有在美國政府建立的臨床試驗數據網站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冊。與之相比,Neuralink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Synchron的三次臨床試驗均在clinicaltrials.gov上做了試驗方案的詳細登記和更新。同樣試圖幫助癱瘓和失語患者恢復溝通能力的BrainGate公司試驗在2009年即提交了研究方案,并在1月31日做了最近一次信息更新。
由于Neuralink的本次研究獲得了FDA的“研究性器械豁免”(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地位,僅為收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因此可以免除不少以上市銷售為目的的醫療器械管制措施。每經記者注意到,需要強制注冊臨床試驗信息的項目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的研究、需在專業醫學期刊發布論文的研究、受FDA管制的藥品和醫療器械研究等情況。
2023年12月,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旗下雜志《IEEE綜覽》的記者Michael Nolan曾根據美國《信息自由法》向FDA申請公開Neuralink獲得“研究性器械豁免”的相關資料和過程,但未有更多信息流出。
“負責任醫生委員會”研究倡議主任Ryan Merkley對《科學美國人》雜志表示,馬斯克的習慣是畫很大的圖景但提供很少的細節信息,這次發言就是“最大的例證”,因為“沒有接受植入的患者或其醫學狀況的任何信息,而患者的疾病不同,判斷成功的標準也大相徑庭。”
不過,布朗大學教授、曾創辦過腦機接口企業Cyberkinetics的John Donoghue在接受該雜志采訪時解釋稱,學界的習慣是看完整論文,因此并不喜歡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一點一點“滴水式”透露信息的做法,不過Neuralink是一個商業實體,因此其做法也無可厚非。
值得注意的是,Neuralink的進展并非行業領先。據馬斯克傳記作者Walter Isaacson透露,馬斯克最關注的對手就是Synchron,其臨床試驗獲批更早。據悉,該公司在2023年已經讓6名嚴重癱瘓者用Synchron設備進行簡單的數字設備操作,并將在2024年8月結束本輪可行性試驗。
據Walter Isaacson,心急的馬斯克多次督促Neuralink的工程師加快進度。“過往的試驗顯示出設備的侵入特性和公司員工匆忙行動所帶來的嚴重安全隱患。” 負責任醫生委員會在1月30日的聲明中批評指出。
實際上,過去數年來圍繞Neuralink的爭議一直不曾停歇。
據路透社1月26日報道,美國交通部就Neuralink公司運輸有毒氣體二甲苯等危險品的不規范行為而對其罰款2480美元,而這一罰款正是源于負責任醫生委員會的投訴。
Neuralink另一大爭議點是其前期動物實驗造成了過多的動物死亡,路透社、連線雜志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期的追蹤報道。據路透社2022年12月報道,Neuralink公司的試驗導致超過1500個動物死亡,有員工在內部寫信指出,公司趕進度造成了許多員工壓力過大、準備不充分,從而增加了受試動物非必要的痛苦和死亡。
2023年11月,4名美國議員聯名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馬斯克是否在其技術安全性上誤導了投資者,因馬斯克在X平臺上表示“沒有猴子因Neuralink的植入而死亡”。
在動物倫理爭議之外,不少人也對Neuralink的技術路徑和馬斯克的宏大愿景提出批評。負責任醫生委員會認為,馬斯克的目標是通過Neuralink的技術“實現與人工智能的共生”,這樣的路徑卻并不一定和治療患者的最佳方法相一致。此外,非侵入式的腦機接口已經證明在改善患者健康上取得了進展,Neuralink的開顱植入方法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被譽為“腦機接口之父”的米格爾·尼科萊利斯此前也曾表示,侵入式腦機接口是為了科學研究,對患者并不是最優選擇,植入方法應該僅限于非常嚴重的病例。
盡管爭議重重,“多金”的馬斯克對腦機接口領域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布朗大學教John Donoghue就表示,當年他成立Cyberkinetics時需要約1億美元的資金,但難以籌到。當前,在學界的知識積累基礎上,馬斯克又把錢帶進來了,“我非常高興地看到,有一天將會出現一款商業(腦機接口)產品可以幫助人類。”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35109069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