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2-20 23:01:14
◎近日,天風證券知名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平臺上表示,OPPO與vivo甚至已停止原本預計在2024年發售的新款上下折機型的計劃。日前,OPPO高級副總裁、首席產品官劉作虎表示:“我們的豎折產品口碑還是不錯的,計劃還在推進,折疊需要一個普及的時間,OPPO沒有說不做豎折。”
每經記者 王晶 每經編輯 文多
隨著硬件技術改進成熟、價格下探,更多的消費者愿意嘗鮮折疊屏手機。2月20日,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手機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全年,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00.7萬臺,同比增長114.5%。
具體到細分產品,橫折產品獲得更多中國消費者的青睞,而豎折產品的銷量出現縮減。近日,天風證券知名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華為以外的品牌對銷售利潤較低的上下折(豎折)機型興趣漸失,OPPO與vivo甚至已停止原本預計在2024年發售的新款上下折機型的計劃。
但是,在2月20日下午的OPPO AI戰略發布會上,OPPO高級副總裁、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回應了“停止發售豎折產品”的消息:“我們的豎折產品口碑還是不錯的,計劃還在推進,折疊需要一個普及的時間,OPPO沒有說不做豎折。”
除了折疊產品外,AI也被視為促進換機需求的關鍵詞。會上,劉作虎在談及AI時表示:“AI手機時代是新的變革時期,OPPO宣布成立AI中心,所有AI相關的職能都會放到這個實體組織中,這很明確地代表了我們的決心。在AI上,OPPO的投入可以說是沒有上限,但研發投入(具體金額)沒統計過。”
從折疊方案來看,目前,折疊屏手機有橫向內折、橫向外折以及豎向內折等形態,其面向的細分市場也并不相同。其中,豎向內折因小巧、便攜備受高端女性群體的青睞,而橫向折疊屏因打開后屏幕體積較大,令高端商務人士關注。
IDC數據顯示,2023年橫折產品市場份額重新增加到68.1%,同比增長10.4個百分點。豎折產品除了攜帶方便以外,消費者依然缺乏必需的使用場景,同等價位下使用體驗與直板機也有明顯差距,并且產品質量還有更大提升空間。橫折產品在高端商務人群中外出移動辦公場景下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同時,高端人群對價格關注較低,更愿意選擇產品配置拉滿的橫折產品。
截至目前,包括華為、榮耀、OPPO、vivo及小米等手機廠商均推出過橫向大折疊屏手機,但就豎折形態來說,榮耀和小米尚未發布產品。
即便折疊屏手機已經過多年迭代,但其成本仍較為昂貴。2023年7月,榮耀在發布折疊屏Magic V2產品后,榮耀CEO趙明曾透露:“一款折疊機要十億元人民幣的投入。”
然而,售價方面,折疊產品的價格正逐漸“親民”。IDC數據顯示,1000美元以上的折疊屏手機,其在2023年的市場份額已由81.0%同比下降到66.5%。豎折形態的產品相對而言售價更低,也使得2023年折疊屏售價的價格已經下探到400—600美元價格段。
折疊屏之外,AI也是攪動智能手機市場格局的重要變量。
IDC預計,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7億部,占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的15%。中國市場AI手機份額將迅速增長,到2027年國內的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5億臺,占比將超過50%。
當前,AI正在不斷顛覆人們的工作、生活,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都瞄準了AI這條賽道。自2023年8月起,包括華為、小米、OPPO、vivo及榮耀在內的多家手機廠商先后以合作或自研的方式推出各自的手機端側大模型,并強調在大模型的支持下,智能手機的AI能力從智能語音助手向個人智能助理升級。
其中,OPPO可謂重金投入AI。在OPPO AI戰略發布會上,OPPO AI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此舉意味著OPPO將整合全球研發資源,舉全公司之力集中資源,抓住時代機會提供組織保障。
據劉作虎介紹:“OPPO在AI領域的投資很早,早在2020年就推出了首個AI大模型,展示過文生圖的功能。2023年,OPPO自主訓練了安第斯大模型。未來,我們將在云端算力上持續投入,通過自建的OPPO AI濱海灣數據中心,部署Titan超大模型、Turbo大模型、Tiny輕量模型三個級別的模型對應不同應用場景,實現端云聯合部署。”
談及AI的投資回報率時,他表示:“AI仍處于技術的早期,是否認定(AI)這個趨勢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我們告訴大家,AI就是我們的方向,目前不會去看回報。”
日前,OPPO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陳明永在一封內部信中提出,將專門成立AI中心,資源向AI集中。“2024年是AI手機元年。未來五年,AI對手機行業的影響,完全可以比肩當年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機。”陳明永認為。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