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5 11:41:15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要重視‘從0到1’的原始創新,更要重視‘從1到100’的產業化落地,讓科技創新的種子真正成長為參天大樹。”賈少謙表示,建議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支持產業鏈“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共性技術研發供給,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滿足國家需要和市場需求。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董興生
在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新質生產力”成為各界關注的熱詞。
3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海信方面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賈少謙建議,強化企業“出卷人”地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圖片來源:海信供圖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要重視‘從0到1’的原始創新,更要重視‘從1到100’的產業化落地,讓科技創新的種子真正成長為參天大樹。”賈少謙表示,建議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支持產業鏈“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共性技術研發供給,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滿足國家需要和市場需求。
除了新質生產力,新一輪“以舊換新”撬動消費備受關注。賈少謙建議,打通家電綠色循環經濟建設的“最后一公里”,讓更多高質量耐用消費品進入居民生活。
激光顯示是新型顯示領域中,擺脫了傳統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
今年1月,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對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新型顯示等未來產業標志性產品的創新發展作出部署,明確提出突破激光顯示等顯示技術并實現規模化應用。
“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這是‘加速跑’,更是‘耐力賽’。”賈少謙舉例說,中國激光顯示技術從原理可行、技術可行到產業可行前后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經過國內相關研究院所和企業的努力,中國在激光顯示光源設計、光機模組、整機設計等關鍵技術方面做到了全球技術引領,激光顯示產業規模和市場占有率處于領跑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第四代顯示技術,激光顯示技術一直被視作中國顯示技術領跑世界的新機會,代表著“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激光顯示專利技術申請量超過7000件,居全球領先,來自中國的專利申請量占比約70%。
“科技成果只有推廣應用,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賈少謙表示,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相比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中,能夠更好地把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市場需求。近年來,海信通過“技術孵化產業”模式,成功孵化出激光顯示、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等產業。而這些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成為產業,通常需要10年之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新型顯示領域,激光顯示產業就是一個典型。海信自2007年布局激光電視,搶占下一代顯示技術創新高地。整整7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于2014年發布了全球第一臺100英寸超短焦激光電視。如今,在行業上下游企業的積極推動下,我國在光源設計、光機模組、整機設計等關鍵技術方面做到了全球技術引領,激光顯示在全球市場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資料圖)
作為激光電視領軍企業,海信建立起強大的激光顯示技術護城河。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信在激光顯示領域已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2230件,累計授權1075件,成為全球激光電視行業持有專利數量領先的廠商。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一場加速跑,又是政產學研用各環節深度融合的接力賽。”賈少謙表示,激光顯示正歷經從技術領先到產業領先跨越的關鍵期,亟需更大力度的創新資源整合、更高水平的產業升級、更深層次的產學研協同,把科研成果更好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賈少謙建議,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支持龍頭企業為主體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設立激光顯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快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產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急需目標加快共性技術研發供給,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展,更有力地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
除了在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提出建議,賈少謙的另一份建議,則聚焦在家電行業新一輪“以舊換新”。
3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有序推進重點行業設備、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領域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和老舊農業機械、教育醫療設備等更新改造,積極開展汽車、家電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形成更新換代的規模效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消費領域,上一輪“以舊換新”活動屬于大件耐用品普及的階段,而本輪則從解決“有沒有”升級為看重“好不好”。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的汽車保有量為3.4億輛,而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主要品類的家電保有量超過了30億臺,更新換代的需求和潛力很大。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堅持標準引領,更好地發揮能耗、排放、技術等標準的牽引作用。
賈少謙表示,當前汽車、家電等大宗耐用消費品正處于綠色轉型的關鍵階段,建議進一步打通家電綠色循環經濟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廢棄、回收、流通和拆解處理的管理制度和行業標準,推動企業積極參與,讓更多高質量耐用消費品進入居民生活。
“實行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對于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既利當前、更利長遠。”賈少謙表示,建議針對居民、回收企業、家電企業等打好政策組合拳,推動新一輪以舊換新有效落地。
賈少謙建議,積極培育消費者規范化回收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意識。參照2009年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交售舊家電并購買新家電的消費者給予補貼,補貼額度不超過家電銷售價格的10%,并分品種確定補貼最高上限。同時,建議國家進一步完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廢棄、回收、流通和拆解處理的管理制度和行業標準;建議對在產品設計和制造環節、綠色低碳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生產企業進行獎勵,從源頭上加快推動家電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建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