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5 13:43:49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科技創新方面,企業往往更具有動力和緊迫感,建議將有限的資源更多向企業傾斜。
每經記者 陳晴 每經編輯 董興生
3月4日,正值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人民日報》發表整版文章聚焦武漢科技創新。
這背后,是一場關于科技創新的盛宴正在湖北上演。從2月20日武漢市召開“新春第一會”——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到2月28日上午湖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蒙徽主持召開省委專題會議,聚焦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從《武漢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的發布,再到《2024年加快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要點》的出爐。一次次的會議碰撞、政策聚焦,都指向一個主題,即科技創新。
事實上,作為科教大省,湖北省素來具有科教優勢,武漢市更是以百萬大學生之城聞名遐邇,但科教優勢要同科技創新優勢畫上等號,還有一段距離。
談及如何將湖北的科教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優勢,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科技創新方面,企業往往更具有動力和緊迫感,建議將有限的資源更多向企業傾斜。而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則向記者表示,要想引入人才,首要是要發展產業和企業,此外,還要加強社會保障,加大針對人才的供給力度。
今年初,科技部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與往年不同,報告首次將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納入評比,城市總數由97個增加至101個。
上述排名中,武漢位居第六。看起來還不錯的成績,與湖北省的科教優勢密不可分。
“武漢具有良好的科研底蘊,背靠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校,武漢在科技創新上不斷推陳出新,以科技創新賦能武漢的通信、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3月4日,盤和林通過微信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需要注意的是,武漢正面臨著強勁的競爭。除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外,近幾年,西安和合肥等城市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凸顯。其中,近幾年風頭正盛的合肥,在上述排名中位居第十,這也是合肥首次進入前十。
記者注意到,近期召開的武漢市科技創新大會上,發布了《武漢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二十條”)。“二十條”中提到,釋放高校院所創新動能,開展在漢高校院所服務地方貢獻度評價,擇優給予最高3000萬元綜合獎補。
馬新強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馬新強認為,企業也應該承擔科技成果轉化的相應職責。“雖然武漢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但它們更擅長的可能是基礎研究和論文;相比下來,企業具有利潤壓力,更具有科技創新的動力和緊迫感,可以將部分資源向企業傾斜。”
作為成長于武漢的高科技企業,2015年,華工科技被評定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近年來,公司持續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圍繞“高端制造、服務型制造”戰略,加大研發投入和研發平臺建設力度。
馬新強還提到了另一個問題,即高素質人才“搶人難”。作為全國人大代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馬新強提出了一份關于推進央地國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建議。針對中西部地區中央企業、國有企業“搶人難”的現狀,馬新強建議,進一步擴大工程碩博士培養比例,國家人才政策進一步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如何將湖北武漢的科教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顯然,相關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
2月28日上午召開的湖北省委專題會議提出,要堅持不懈推進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真正把湖北的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而作為湖北科教資源的聚集地,武漢市除了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二十條”以外,還發布了《2024年加快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要點》。根據上述《要點》,今年武漢科創中心將從建設世界一流東湖科學城、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培育光谷科創大走廊世界級產業集群、構建多層次高水平開放合作網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等五大方面發力。
這些目標要如何才能實現?盤和林建議,首先,科研機構需要改變學術為主的考核方向,從過去“以論文論英雄”,轉向“技術成果論英雄”,要讓技術人員的科技貢獻和待遇聯系起來。其次,在科技成果轉化上,政府和國企應發揮引領、推動作用,同時開放學術成果,加強企業特別是國企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實現科技成果盡快落地。
科技創新的關鍵是人才。盤和林表示,中部地區相比北上廣深,其主要劣勢就在于就業機會,首先要培育優勢產業,孵化一批龍頭企業,如算力算法、人工智能等領域,讓產業先繁榮起來;其次,繁榮產業的前提是優化營商環境、突出招商引資,要靠政府主動出擊,用財政撬動創投母基金,對本地科創企業進行投資;最后,還要加強社會保障服務,比如住房、教育、健康等方面,加大針對人才的供給力度。
記者注意到,武漢“二十條”中也提到了人才政策,例如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每年引育10個高端創新團隊,支持不少于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開展以用為導向的前沿應用基礎研究。
盤和林還建議,湖北省應加強對外開放,尤其是注重舉辦更多國際會議,通過國際會議尤其是科技領域會議來增強武漢的對外交流,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武漢的科技感。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97017498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