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5 14:01:14
連平:“本次貨幣政策表述中,強調了加強貨幣政策的總量和結構的雙重調節。一個時期以來,在貨幣政策上確實突出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這次更直接明確加以強調,意味著在未來一個階段,貨幣政策在總量方面會繼續發揮對整個市場流動性保持寬松的支持作用。另外,在結構方面的調節,也會加大對一些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每經記者 肖世清 每經編輯 廖丹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5日9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國務院,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
對比去年,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貨幣政策表述為“靈活適度、精準有效”。具體看來,報告提到,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報告還指出,加強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貨幣政策的提法釋放了何種信號?對后續金融市場的運行將產生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加強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對于貨幣政策的表述,連平對記者表示:“本次貨幣政策表述中,強調了加強貨幣政策的總量和結構的雙重調節。一個時期以來,在貨幣政策上確實突出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這次更直接明確加以強調,意味著在未來一個階段,貨幣政策在總量方面會繼續發揮對整個市場流動性保持寬松的支持作用。另外,在結構方面的調節,也會加大對一些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在連平看來,將“總量”和“結構”這兩方面放在同等的位置上進行闡述。這會讓未來的貨幣政策在總量和結構上更好發揮作用,更可以說是一個明確的政策導向。
另外,記者還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避免資金沉淀空轉。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
此前,央行公布的2024年1月份金融數據顯示,新增人民幣貸款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規模均高于去年同期。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2萬億元,同比多增162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5萬億元,是歷史同期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多5061億元。
對此,連平評價指出:“一個時期以來,貨幣政策在總量上保持著流動性合理充裕的狀態,社融信貸和M2均保持著較高增速。但是一定程度上,也確實存在著資金空轉現象,例如一個時期信貸和存款同時保持著較高增速,這表明一定程度上在市場上存在資金空轉。”
連平表示,未來要注意這方面的調節,因為資金空轉程度過高,會削弱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運行的積極效應,這是今后一個時期都需要高度關注的現象。
本次報告還指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優化融資增信、風險分擔、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記者注意到,2024年伊始,央行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貨幣政策。2月5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2月20日,央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5年期以上LPR從4.2%下調至3.95%,降幅為近年來最大。
當記者問及如何看待后續貨幣政策動向,連平表示:“可以預期的是,未來貨幣政策會特別重視總量和結構的雙重調節作用。從總量上看,信貸社融和M2將會保持一個合理的增值。同時,為避免資金空轉,會采取一些相關措施,讓資金更好進入實體經濟中。”
“另一個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還將繼續使用,例如PSL(抵押補充貸款)等工具,將針對性地融入房地產、數字經濟、科技投資等對應領域中。”連平指出,特別是一些國家重點發展的領域,貨幣政策在發揮結構性作用時,也會匹配相應的總量效應,兩者之間會進行協調和配合。
最后,連平表示,2024年的貨幣政策應該會保持市場流動性處于合理充裕狀態,從而使社會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同時,貨幣政策還會注意運用相關領域的工具,來保持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