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6 18:28:27
◎鄭思敏認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出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應用到農業發展領域,全方位培育涉農新質生產力就是提高農業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全要素生產率,以農業升級構筑農業競爭優勢,以數智化推動農業創新。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陳俊杰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同時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和快速轉型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有限資源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成為當前農業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3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得利斯方面獲悉,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長鄭思敏帶來了全方位培育涉農新質生產力的建議。
鄭思敏認為,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升和快速轉型的背景下,國內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總量不斷增長、結構日趨多樣化,農業資源和需求矛盾不斷凸顯。
據此,鄭思敏就如何培育涉農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出了五點建議,即推進農業數智化,對農業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進行適格改造;提高農業產業化,塑造新時代的“三個模式”;實施食品加工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助力行業迭代升級;升級農業產業結構,強化產業融合;加大農業政策支持,優化智能供應鏈。
全國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長鄭思敏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愈發重視,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成為當下趨勢,農業生產智能化成為未來憧憬。
鄭思敏認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出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應用到農業發展領域,全方位培育涉農新質生產力就是提高農業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全要素生產率,以農業升級構筑農業競爭優勢,以數智化推動農業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農業大省,山東創造了許多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模式。以得利斯所在的濰坊為例,作為聞名全國的米袋子、菜籃子、肉案子、果盤子和種子庫、農機城,產業特色鮮明、鏈條完整,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高,贏得了“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的贊譽。
改革開放以來,濰坊創造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了“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三個模式”的成功實踐,在于生產的專業化、服務的社會化,在于引領帶動小農戶共同富裕,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鑒。
在鄭思敏看來,諸城模式、壽光模式、濰坊模式是改革開放以來推動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優秀典范,“三個模式”通過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極大解放了農業生產力,為當前全方位培育涉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一系列生動實踐和重要思路。
“要素高效配置,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鄭思敏提到,改革創新是“三個模式”的精神內核,濰坊在山東省率先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帶動70%的農戶進入產業化鏈條。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率達到70%。五年整合涉農資金302億元,超過400億元工商資本集中投向鄉村,促進城鄉要素暢通流動。
在鄭思敏看來,產業提檔升級,能夠促進農業發展高質高效。她以濰坊舉例稱,當地通過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融入“雙循環”,推動農業由傳統種養向設施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由一產獨秀向三產融合、由分散生產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促進農業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蔬菜、畜禽、農機全產業鏈規模突破千億元,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逐步壯大。
作為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得利斯的掌門人,鄭思敏認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要全方位培育涉農新質生產力。
當然,涉農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個模式”可以借鑒,鄭思敏也建議推進農業數智化,對農業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進行適格改造。比如,提升農業生產者數智素質,包括加強宣傳教育,鼓勵引導大學生進入農業,構建面向農民的知識更新、創新驅動的農業數智素養與技能培育體系。
除了對勞動者、勞動資料等的數智賦能,鄭思敏還提到,提高農業產業化,塑造新時代的“三個模式”,一是創造高附加值農產品,通過提高品牌影響力、產品品質優化等提高農業效率。二是科技賦能,大力推廣適宜的生物技術、數字技術、裝備技術、生態技術,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制度創新,提升農產品的產業集聚水平與質量、提升社會化服務質量;推行土地流轉,緩解家庭聯產承包制對農村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上的制約;發展農戶營銷組,讓所有農戶從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得到更大利益。
此外,鄭思敏希望推動“升級農業產業結構,強化產業融合”。她建議政府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地方資源優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鄭思敏在關于強化產業融合的建議中,提到了三點:一是構建以產品為主線、全程質量控制的標準體系,提升特色產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二是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豐富農業業態,增加農民收入來源,促進農業多元化發展;三是鼓勵農業與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當然,推動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融合,也需要政策方面發力。
“優化財政支持政策,加大對農業技術創新相關領域的財政資金支持,加大對農民和農業企業的稅收優惠支持。”她還提到加大金融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領域的信貸支持,設立農業擔保基金或貸款風險補償機制。
除了在財政、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鄭思敏還建議優化智能供應鏈建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全程監控和管理,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推出多樣化的農業保險產品,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宣傳推廣力度,提高農民的參保意識和積極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