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 2024-03-12 10:46:42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話題。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一。
“新質生產力”自2023年首次提出以來,熱度不斷攀升。2023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如何賦能產業發展?如何在實踐中認識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又將如何撬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紅星新聞記者邀請多領域的專家、企業家們,帶大家多視角感受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新動能、新優勢。
新材料“鍛造”新未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新材料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在新材料領域培育新質生產力意義重大。”全國人大代表、四川東材科技集團董事長唐安斌認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用好新型生產工具和通用技術,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賦能新興產業發展。
在光學膜材料、電子材料等新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領域,唐安斌有絕對的話語權,“我們是目前四川規模最大的功能新材料企業,主要有光學膜材料和電子材料兩個人工智能相關業務板塊。其中光學膜材料廣泛應用于顯示行業,如顯示器、手機、電腦等都需要光學膜材料。”他接著說,目前公司有5條光學基膜生產線在發揮產能,未來生產線將達10條(2條即將投產,3條在建),預計產能將達20萬噸。
▲唐安斌
2020年該公司生產的光學級聚酯基膜產品銷量及市場占有率達到全國第一,多個產品填補了我國光學級聚酯基膜領域的空白。唐安斌表示,公司另一類與人工智能業務相關的超低介質損耗材料,屬先進電子材料,“主要用于人工智能硬件設備(服務器)制造,是其主要支撐部件OAM加速卡、UBB主板的核心原材料,其低介質損耗性能對電路中信號的傳輸速度有很大的影響,目前用該款高性能材料制造的服務器能支撐數據高速運算。公司光學基膜和電子材料走在產業技術前列,直接面對產業鏈前端。AI產業高速發展需求,對公司技術創新也產生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也意味著,培育引領產業發展的新優勢、新動能,對加快發展和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人工智能+,將如何撬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在唐安斌看來,材料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是生產力構成的基本要素。“就像高鐵,只有列車,沒有修建高速鐵路所需的鋼筋、水泥以及鐵軌,再好的列車也跑不起來。什么樣的材料才能滿足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要求,這是值得思考的。”他建議國家應該在材料、人才、產業鏈和政策方面強基固本,制定標準指導,在更大范圍內帶動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形成新質生產力。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質生產力
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
從ChatGPT到Sora,過去的一年里,一系列因新技術突破而誕生或實現的“未來場景”,令人們目不暇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其中,以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引擎”。
“新質生產力至少包含兩個核心要素。第一是技術本身就可以發展為一種產業,第二是這種技術能夠賦能其他行業的應用。”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考拉悠然首席執行官沈復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顯然是一種典型的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浪潮掀起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不能忽視新技術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而是應該引導其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更加良性的影響和促進。”
▲沈復民
這種影響深刻地體現在工業制造領域。“人工智能可以輔助工業制造,例如,以工業檢測技術為代表的工業大模型能夠幫助半導體行業提高產品質量和良品率;大模型技術還能夠運用在安全生產、能源化工、交通、煙草等行業,依托視頻AI分析技術,全面、無死角地預判安全事故的發生。”沈復民認為,制造業企業的“智改數轉”,正成為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
在沈復民看來,四川成都已經擁有了較好的電子信息軟件基礎,具備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等算力設施。如何進一步布局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一方面,我們既要重視算力硬件的投入,也要重視人工智能模型本身和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的發展,形成‘四川造’人工智能品牌,‘軟’‘硬’協同提升產業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打造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場景,例如推動制造業‘智改數轉’,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需求側的深度融合。”他提到,“此外,希望政府能夠給予本土人工智能企業充分參與市場、場景建設的機會,這也能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和生態的發展,進一步帶動生產力深層次變革。”
▲成都超算中心
數據是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器”
縱觀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從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到大數據,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的新產業,進而形成的新生產力。成都數據集團數據運營部副部長徐忠波認為,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新’,科技創新是驅動,落腳點是‘質’。本質是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具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征的先進生產力。”
如何在實踐中認識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徐忠波將視線拉回到實踐中,近年來,成都市以智慧蓉城建設為牽引,統籌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政策要素“一網通享”、企業訴求“一鍵回應”、經濟運行“一網通管”,“加快布局新型基礎設施,重視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成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城市,可以說,在基礎條件上成都具備較好的比較優勢。”
▲徐忠波
“作為數字經濟領域的從業人員,我長期關注并對成都發展“人工智能+”做強數字經濟充滿信心。”徐忠波表示,今年2月,成都正式發布數據要素“蓉易用”等系列創新應用場景,這就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實踐舉措。“目前,成都數據集團正在建設運營‘蓉數公園’,提供算力資源保障,助力數據要素流通。現已吸引100余家數商、20余家第三方服務機構和多家研究單位參與,國家超算成都中心累計服務用戶數突破1200家。”
基于此,徐忠波建議,政府層面加大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場景孵化推廣、應用中試熟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以算力為基礎、數據賦能為主線、安全為底線,培育數據、算力、算法等數商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
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呂佳羽
編輯 李鈺儀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