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28 01:13:53
◎劉振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能把能源轉型當成一個幾年就能做成功的事情,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能源結構、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種轉型。
◎劉振民強調,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各國不可能齊步走,肯定有些國家會率先實現。而技術、資金、合作是人類能否實現碳中和非常關鍵的因素。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氣候變化給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國際社會應如何加快行動,以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全球溫控目標?
3月27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期間舉行的“加快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分論壇上,多名來自政界、商界、金融機構等領域的人士對以上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呼吁加強國際合作。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確定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3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
如何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分論壇現場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能源轉型對各國來說是需要不斷努力的一個過程,既要有堅定的信心,同時也要有耐心。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曾發布消息,解振華由于身體原因,經中央批準,卸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外交部原副部長劉振民同志接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
劉振民出席論壇活動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加入《巴黎協定》以來,克服自身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困難,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措施和行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取得了積極成效。
劉振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能把能源轉型當成一個幾年就能做成功的事情,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能源結構、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種轉型。
他進一步表示,不少發達國家宣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這些國家早已實現了碳達峰。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中間只間隔了30年,所以我們應當看到壓力。
“但我們也看到了政府和企業的決心。”劉振民向記者表示,在能源低碳轉型的過程中,中國企業界的參與非常積極,尤其是民營企業,在新能源的開發中,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大量傳統能源企業也在改變經營結構,逐步投向新能源。“比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站到了世界的第一梯隊。”
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產銷量更是接近千萬輛。2023年全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分論壇現場,劉振民呼吁,我們已經進入全球所有國家都要實現的碳中和能源轉型時代,哪個國家都不應該猶豫,每個人都要參與進來。
從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提出盡早實現全球碳達峰的目標,再到2021年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敦促各國在本世紀中葉前后實現“凈零排放”,人類共同應對氣候危機的堅定決心和扎實行動不斷顯現。
根據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環境學院聯合騰訊SSV碳中和實驗室發布的《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進展報告》,全球已有151個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
全球實現碳中和如何從目標變成現實?劉振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強調,中國希望加強與美國、歐盟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合作。“各國不可能齊步走,肯定有些國家會率先實現碳中和。而技術、資金、合作是人類能否實現碳中和非常關鍵的因素。”
記者注意到,在分論壇現場,多名國內外嘉賓都提到通過金融與合作推動能源低碳轉型。
麥格理銀行首席執行官斯圖亞特·格林表示,要善用資本的力量促進新的基礎設施、新的設備更新。中國的創新能力非常強,比如在太陽能、風能、儲能電池等領域,相關的發展非常具有創新性。可持續發展給我們帶來更多未來發展路徑,我們要不斷地加大投入,希望能夠在更多領域實現這一點。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秘書長哈維爾·卡斯特拉諾指出,氣候變化不僅會造成水資源稀缺、影響木材的應用,還會帶來極端貧困,觸發城鄉差異和國與國之間的差異,為此希望大家都能夠站在同一個平臺上,在一條船上攜手共進。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懷水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