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02 22:30:56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彭水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近日一則創業者與投資人“互掐”的對話在投資圈廣為流傳。
根據該對話,在某路演現場,來自深圳市南山戰略新興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山戰新投)的一位投資人對于路演項目長電(深圳)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電自動化)提出了幾點疑問。
但在路演結束后,一位自稱長電自動化總裁的人卻找到該投資人,稱“你昨天現場表演很精彩”“見面談談,爽快點,我去你公司還是你過來”。在被投資人拒絕后,該人士稱“你必須給我個解釋”“你根本不懂企業有多難,長電創始人自己深圳房產賣了”。雙方在行業群內惡語相向,引得一眾投資人和創業者出來打圓場,表示“這兩年創業和投資環境都不容易,請冷靜一下再交流”。
公開資料顯示,長電自動化成立于2007年9月,專業研發制造智能化、高精密的清洗設備;南山戰新投則是南山區戰略直投平臺,注冊資本104.5億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數字經濟等產業領域。
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事雙方“火氣都挺大的”,不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前融資難的背景與趨勢,“放在以前可能根本就不是個事,但現在不好融資了,質疑或者批評的聲音就格外刺耳。還有人來問我,投資圈現在都這樣了嗎,我也有點哭笑不得”。
投資圈又曝出大瓜。
近日,一則創業公司高管與投資人“互掐”的聊天記錄截圖在投資圈廣為流傳。根據截圖,一名自稱長電自動化總裁、名為“蘇林”的人士對南山戰新投的投資人崔文學發難,稱“你昨天現場表演很精彩嘛”“我去你公司?還是你過來?見面談談”,被業內人士調侃為和投資人“約架”。
在崔文學表示“我對你們項目沒任何興趣”之后,蘇林繼續窮追不舍,稱“你必須給我個解釋”,然后被對方拉黑了。于是他把這段對話直接發到了行業群里,雙方在群內惡語相向,相關截圖在業內流傳并引發熱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這場罵戰的前因后果做了一個復盤,簡單說來就是在一場路演活動上,南山戰新投投資總監崔文學點評了參加路演的長電自動化,對這家公司提出了幾個問題。
崔文學稱,他的提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1、長電自動化我去年聊過,當時BP里的除了創始人謝總,其他人和今天講的BP里的人都不一樣了,團隊是不是有很大變化?并且去年還把某位院士寫在BP里當成總經理。2、告訴我個數據,別忽悠我,去年3000萬收入中,半導體的清洗設備有多少收入。3、你是不是剛加入公司的。”
而在長電自動化的蘇林看來,崔文學的評價“肆無忌憚”,沒有“起碼的相互尊重”。他指責對方根本不懂企業有多難,并稱“長電創始人自己深圳房產買(編者注:應為賣)了,自己投進4~5千萬”,“你不懂企業多心酸,你可以不關注我們企業,但起碼的相互尊重是需要的。”
對話發到行業群里后,引得一眾投資人和創業者出來打圓場。
圍觀群眾A:“無論是企業銷售還是投資環境都不好,你們這是干啥啊。”
圍觀群眾B:“這兩年創業和投資環境都不容易,請互相體諒,請冷靜一下再交流。”
圍觀群眾C:“當下整體經濟環境不好,作為投資機構,想找合適自己的投資標的無可厚非。自己不看好的企業,被其他機構發(掘)它的預期價值,也不是不可能的。當下實體企業經營是非常難的,以我們的專業,及資源人脈想辦法幫到企業,才是體現我們自身的價值。”
雙方最后是否和解,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一罵戰背后反映出的行業現狀,或許更值得關注和思考。
在一級市場募資難、融資也難的背景下,投資機構和被投企業撕破臉皮、鬧上法庭都已經不是稀罕事了。但由于一場點評而當著一眾同行大動肝火、互相對罵的情況也屬實不多見。
我們先來捋一下當事雙方。
根據長電自動化的官網介紹和2022年底的BP,該公司于2007年9月成立,專業研發制造智能化、高精密的清洗設備,致力于半導體、光伏及新能源汽車等行業。2018年正式切入半導體清洗,2020年開始設計生產清洗機,2021年銷售額2000多萬,2022年的業績目標是突破3000萬元,2024年業績目標為1億元。
彼時,該公司的融資需求為1000萬元,形式是債權或出讓10%股權,資金用途包括擴大生產規模、市場宣傳推廣、業務周轉資金等。
南山戰新投的官網則顯示,該機構是由深圳市南山區政府設立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定位為南山區戰略直投平臺,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投資重點,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和數字經濟等南山優勢產業領域。注冊資本104.5億元,下設匯融投資、智融擔保兩家全資子公司。
據投中數據,南山戰新投投資過中興通訊、中興微電子、貝美藥業等多家公司,出手次數不多,但金額比較大。崔文學是南山戰新投的投資總監,代表投資案例包括北極芯微、瑞識科技、華源智信等。
對于雙方的罵戰,有VC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事雙方“火氣都挺大的”,路演上的一些評價“放在以前可能根本就不是個事”,但現在不好融資了,質疑或者批評的聲音就格外刺耳,“還有人來問我,投資圈現在都這樣了嗎?”
今年年初,新經濟創投數據服務商IT桔子發布了《2023-2024年中國新經濟創業投資分析報告》,里面有一些數據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報告顯示,2023年的新經濟融資事件僅有4486起,較2022年下降了27%,創下2015年以來的最低點;投融資總金額6873.4億元,較2022年下降了22%,同時也是最近8年以來的低點。
雖然融資金額和融資事件都在快速下降,但有一個趨勢卻是明顯的,那就是資金和資源都在進一步向少部分人身上匯聚。IT桔子的表述是:資本更愿意集中資金到“共識”項目中,同時對于風險的規避意愿會更高。
也正因如此,對于初創和早期創業公司來說,融資的難度就更大了。一場路演或許沒那么重要,但在投資圈和行業內的口碑與影響,以及未來可能存在的機會,才是他們在意的重點。
但反過來說,投資機構對于項目有自己的看法,作為評委進行點評、提出疑問,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如果項目質量過硬,真理當然是越辯越明,大可不必為此心懷不滿甚至惡語相向,建立良好的溝通才是王道。
最后用群里一句投資人的話作為結尾吧:本身現在市場已經夠難了,應該抱團取暖,不要互相傷害。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7292341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