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自然災害頻發!巨災保險發展引關注 瑞再研究院:未來十年保險損失可能會翻倍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03 22:57:22

王國軍對記者表示,“我國巨災保險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只針對居民住宅,缺少全國性的、保障范圍更廣的巨災保險制度。”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張益銘    

2024年4月3日7時58分,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據介紹,此次地震是今年迄今我國最強地震,有感范圍非常大。

4月3日,瑞再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自然災害保險損失達到1080億美元,再次印證了自1994年以來自然災害保險損失年均5%~7%的增長趨勢。土耳其和敘利亞的破壞性地震、強對流風暴和大規模城市洪災是造成損失上升的主要災害事件。瑞再研究院預期,隨著全球氣溫升高,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會進一步上升,在未來十年間,保險損失可能會翻倍。因此,風險緩釋和適應措施將是降低自然災害風險的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巨災保險損失賠付占比不斷提升,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但相較于全球約40%的賠付水平,還有很大發展潛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國巨災保險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只針對居民住宅,缺少全國性的、保障范圍更廣的巨災保險制度。”

保險賠付占比處于較低水平

瑞再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發生的災害事件多達142起,創下歷史新高。破壞性最大的自然災害是2月份在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的地震,預計保險損失高達62億美元。

在過去30年間,全球自然災害保險損失增速已經超過了全球經濟增速:1994年到2023年,自然災害造成的保險損失平均每年增長5.9%(經通脹調整),而全球GDP的增速是2.7%。換言之,在過去30年中,相對于GDP的保險損失翻了一番。

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震、臺風、洪水等巨災風險影響范圍廣、影響程度大。巨災之下,保險作為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逐漸被放大。然而,我國巨災保險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地震,造成8萬多人死亡或者失蹤,以及8000多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保險理賠金額為20多億元,占比僅為0.2%。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9544.4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454.5億元,與近5年均值相比上升12.6%。

2023年12月18日,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造成甘肅、青海兩省151人死亡,983人受傷,倒塌房屋7萬間,嚴重損壞房屋9.9萬間,一般損壞房屋25.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46.12億元,保險賠付占比也非常低。

“地震風險在不同區域差異明顯,我國地震風險主要集中在華北,西南,青藏等幾個主要地震帶上,其他地區的保障需求相對較小,但仍凸顯間接風險敞口。”瑞再企商大中華區財產險負責人秦夢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我國巨災保險損失賠付在總體經濟損失中的占比不斷提升,但相較于成熟市場約10%~40%的賠付水平,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地震巨災保險基本保額翻倍

巨災保險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近年來,監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關注群眾基本生活保障,針對居民住宅深入開展巨災保險探索,巨災風險保障工作初見成效。

2016年5月,原保監會聯合財政部出臺《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配合財政部制定《地震巨災保險專項準備金管理辦法》,為地震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和穩定運行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引導商業保險公司發揮風險管理、專業技術、服務能力等優勢,積極參與地震巨災保險機制建設。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2月底,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累計為全國2170萬戶次居民提供8034億元住宅巨災風險保障。

2024年3月2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政部關于擴大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保障范圍進一步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升了地震巨災保險的基本保險金額至城鎮居民住宅每戶10萬元、農村居民住宅每戶4萬元。此外,保險責任在現有的破壞性地震的基礎上,擴展增加臺風及其引起的風暴潮等次生災害,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在王國軍看來,這標志著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此舉可推動保險業在巨災風險管理領域發揮更強的“穩定器”作用,進一步完善我國災害風險防范體系和救災救助體系。同時,推動保險業在政府救助、保險保障、社會救濟、自救互救“四位一體”的全新救災救助機制下發揮更大作用。

政策支持商業巨災保險發展

上述《通知》還提及支持商業險補充,充分滿足各地區差異化風險保障需求。每項保險責任的保險金額最高不超過每戶100萬元,超過100萬元則可以由商業保險補充。

據悉,政策性巨災保險主要指政府出資向保險公司采購,用于巨災發生時進行社會救助。商業性巨災保險由商業保險公司提供相關巨災保險產品,企業或個人自愿購買,目標主要滿足企業或個人更高層次、個性化的巨災保險需求。

秦夢伶告訴記者,目前國內企業可購買的主流產品是財產一切險、和相關的營業中斷險,目前工商企業大概只有10%的保險深度,且值得一提的是,此類產品主險部分并不包含地震,由于地震風險波動較大,有單獨的計費考量,投保時需要另外擴展地震責任。個人可購買的是家財險,由于投保意識不足,以及產品本身的承保局限和理賠操作不夠便利,家財險保險深度就更低了,2022年家財險在行業保費規模中占比僅1.1%。

近年來,業內積極探索商業性巨災保險。如2023年,寧波推出“甬家保”普惠型家財險,由太保產險、平安產險等6家機構共同承保,針對寧波市臺風頻發的風險特征,增設了巨災保險“可選包”,涵蓋因雷擊、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導致的財產損失。

除了傳統的財產保險之外,商業性巨災保險還包括指數型巨災保險、巨災債券等創新產品。2021年,《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境內保險公司在香港市場發行巨災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發布,支持有意愿的境內保險公司在香港市場發行巨災債券,將保險風險在資本市場進行分散,進一步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秦夢伶指出,以指數型巨災保險為例,在理賠上的優勢已經被市場所關注。“不以直接的物質損失為索賠前提,也不需要保險公估師災后到現場去做定損,只需要通過公共氣象部門發布的承保災因的級數觸發閾值,且客戶提供損失證明即可以觸發理賠。這種方式對于不涉及直接物質損失的間接營業收入和純財務損失提供了很好的補充保障。”

她補充道,“比如因為地震帶來交通樞紐的中斷影響到客流量,供應鏈的中斷導致無法生產引起的收入的減少或成本上升,都可以是指數保險發揮作用的一個方面。”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21005302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保險 地震 自然災害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