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09 15:07:32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張益銘
4月9日,國際護胃日,一個旨在提高公眾對胃部健康重視的特殊日子。
我國是“胃病大國”,有非常龐大的胃病患者群體,特別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胃病也越來越呈現年輕化的狀態。生命時報聯合環球時報輿情中心發布了《公眾消化健康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高達93.1%的受訪者面臨亞健康問題,其中前三位是腸胃問題、睡眠不佳和免疫力下降;近兩年來,有89.4%的受訪者表示曾出現胃部不適的癥狀,主要癥狀有餐后飽脹、噯氣,比例分別為40.2%、32.5%。其中,醫護、公務員、外賣快遞員、退休、家庭主婦等人群胃脹發生率較高。
為詳細了解《報告》結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郝建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陳勝良在線上進行了解讀和科普,支招如何科學應對胃脹腹脹等常見問題和提高消化效率。
在線上采訪環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針對公眾如何保胃和用藥相關話題提問。對此,郝建宇回應稱,關于保胃方法,第一是盡量吃什么舒服就吃什么;第二是盡量做到規律飲食,如果有應酬,需要喝茶、酒、咖啡時,若感覺不舒服,建議吃抑酸劑、黏膜保護劑等,吃含蛋白多食物的時候可以補充胰酶等藥物。
關于用藥相關話題,郝建宇建議,公眾不要完全排斥藥物,短期或偶爾有不適的時候,可以用一些藥物來幫助胃腸道,用藥周期一般以一周為限。如果服用一些抑酸藥或黏膜保護劑三天到一周,癥狀緩解了,可以繼續服藥,因為有時胃病服藥的時間稍微長一些,但是如果自己服藥后癥狀不緩解,則建議就醫。
《報告》稱,年輕人胃部不適的比例高于70后、60后,而且年輕人面對胃部不適總是習慣忍一忍,尤其是更為年輕的00后忍耐比例最高。對此,郝建宇表示,年輕人有一些特點,比如生活不規律、壓力大、吃刺激性食物多等,導致胃部不適的情況增加。同時,年輕人會認為自己身體較好,可以通過調整生活習慣改善胃部不適。需要提醒的是,長期忍耐是不可取的,必須了解胃不舒服的原因,科學應對。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20528934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