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三臺煥新:一個傳統農業大縣的蝶變之路

四川日報 2024-04-16 09:45:47

一片迷彩工裝面料,從這里遠銷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帶來約25億元產值;

一卷砂紙,能在1平方米的面積上均勻分布70億顆微米級顆粒,用于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高端制造領域,引得歐美、東南亞客戶競相追逐,這里建有國內首條自研生產線;

一粒麥冬,從傳統中藥變身為飲料、化妝品,進軍日韓、東南亞和歐盟市場,這里的麥冬產量占全國70%左右;

一株再生稻,在這里生長,不僅產量不錯,而且意義重大。

這些,都來自傳統農業大縣綿陽市三臺縣。近年來,三臺縣通過工業、農業、市場三大“煥新”,不斷推動農業大縣向產業強縣轉型升級,也刷新了外界對于三臺縣的認知。

數據顯示,2023年三臺縣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達530.55億元,同比增長8.0%。同時,三臺縣連續5年獲評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2023年榮登中國西部地區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第60位、賽迪西部百強縣榜單第36位。

4月10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調研組走進三臺縣,解碼一個傳統農業大縣的“煥新三部曲”。

農業煥新 以工業化思路推進農業產業化

涪江從三臺縣穿城而過。4月10日下午,調研組沿涪江行至位于三臺縣北部的蘆溪鎮。陽光晴好,近處的農田、遠處的丘陵散發著勃勃生機。“涪江在蘆溪鎮拐了幾道彎,為三臺縣沖刷出一片片肥沃的河谷小平原。”三臺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蔣次勇指著一處河灣對調研組說道,得益于涪江,三臺有了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發展成為一個農業大縣。

數據顯示,2023年三臺縣完成糧食播面181.17萬畝、總產量達67.52萬噸,產量連續五年全省前三;油料總產量達17.66萬噸,連續七年全省第一;出欄生豬118.8萬頭,連續五年全省第一。

蔣次勇說,作為農業大縣,在做好初級農產品供給保障工作的同時,近年來三臺縣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推動農業產業化,讓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經過深入調研,調研組注意到,三臺縣的農業煥新可以概括為以工業化思路推進農業產業化,即以現代農業園區為支撐,在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上下功夫。

位于蘆溪鎮的三臺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三臺現代農業發展的縮影。

四川臺沃香食品有限公司是園區內的龍頭企業。走進該公司一座三層樓高的車間,數百公斤大米“從天而降”,經過幾根粗大的管道,通過機器選篩,去除其中的斷米等瑕疵品,最終在生產線終端“輸出”一袋袋勻稱潔凈的大米。這里一天能產出250噸大米,而負責整條生產線的,只有1名工人。

臺沃香公司生產負責人林紅介紹,根據品種、產地差異,這里的大米售價遠高于市場平均價。其中的奧秘,就在于該公司對大米生產全產業鏈的精準把控和規范。“我們構建了從育種、種植、田間管護、測土配方到加工的全產業鏈。”林紅說。

良種是現代農業的起點。從臺沃香公司廠房三樓的窗戶向外望去,涪江兩岸的土地盡收眼底,遠處是一片丘陵。“河兩岸是我們的糧油種植基地,越過丘陵后邊還有,新一季的良種、良苗都已播種完畢。”林紅說,培育良種,不僅眼光要放長遠,還要精準。

根據三臺縣的自然條件,臺沃香公司在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四大良種領域發力,視角早已越過眼前的丘陵:在海南省建有水稻繁育基地;在安徽省合肥市打造了水稻育種基地,邀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原專家主持研發;為探索水稻抗倒伏技術,在安徽省巢湖市建設了水稻良繁基地……

特別是從2020年起,臺沃香公司在臺沃科研中試基地率先試驗“頭季中稻+再生稻”種植模式,通過品種篩選、技術配套,在2022年試驗成功。這是川北地區首次種出再生稻,打破了四川再生稻“北不過金堂”的傳統認知。2023年,經實收測產,該中試基地兩季產量合計畝產達1121公斤,再創新高。

“除現代種業外,我們的核心業務還有專用配方肥、健康植保、農業托管服務、糧油精深加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林紅說,目前臺沃香公司的專用肥產量與工廠化育秧規模居四川第一,種業和植保的市場占有率也在全省居于前列。

在臺沃香公司辦公樓不遠處,是一座國家區域畜禽(生豬)種業創新中心實驗室。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經常在此“碰頭”。他們的目標是與企業合作,培育生豬“芯片”。“通過收集全省優秀種公豬表形和基因數據,研究川豬遺傳改良及新品培育等。”來自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家陳棟說。

通過努力,三臺縣已有三大生豬育種科研成果:天府肉豬、天府黑豬和川藏黑豬,它們具備多重優點,且本土適應性強。

依托生豬良種,三臺縣不斷完善“育、繁、推”生產體系,深化“產、加、銷”市場體系,通過鐵騎力士、正邦、新希望等大型龍頭企業帶動輻射,形成年供種豬20萬頭、年供仔豬180萬頭、育肥豬120萬頭的能力,將傳統的生豬養殖拓展為一條年產值達百億元的產業鏈條。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三臺縣農業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今年初,三臺縣現代農業(生豬種業)產業園被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臺沃香公司等企業入選全省100個“天府糧倉”精品(培育)品牌;“三臺黑豬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蘆溪鎮獲評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四川省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創建通過質量評價驗收。

工業煥新 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調研組走進綿陽佳聯(佳禧)印染有限責任公司展示大廳,一排迷彩工裝面料被擺放在最顯眼的地方。“這一款顏色適用于荒漠地區,這款則偏向叢林……無論是何種地貌,都可以從這里找到適用的顏色組合。”佳聯佳禧公司副總經理石岷山指著兩件看上去幾乎一模一樣的迷彩工裝說,它們的售價差距達3倍以上,更貴的那款還供不應求,“差異,源于背后的科技含量。”

三臺縣是人口大縣,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起步較早。成立于2003年的佳聯佳禧公司,是當地紡織業不斷發展壯大的“見證者”。

石岷山說,紡織產業的“天花板”很容易觸摸到。佳聯佳禧公司成立當年產值就達8000萬元,隨后的幾年,十億元成為一道“門檻”,似乎難以逾越。

如何打破行業增長上限瓶頸?佳聯佳禧公司將目光鎖定在迷彩工裝印染上。“工裝行業有兩個環節技術含量最高,一個是上游的特種纖維制造,另一個是下游的印染環節,要給高強度尼龍材料染色很困難。”石岷山說。

歷經多年科研攻關,2007年佳聯佳禧公司成功實現防紅外技術的突破。

什么是防紅外技術?石岷山說,這指的是由佳聯佳禧公司印染的迷彩工裝可以隔絕紅外線。在紅外線偵察中,身著這款工裝可以實現“隱身”。

“印染技術需要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迭代進化,通過科技賦能改造提升紡織這一傳統產業,我們已嘗到甜頭。”石岷山說,要保持行業領先需要在科研上不斷創新。

目前,佳聯佳禧公司年生產能力達2億米,居中國印染企業前十,并先后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首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榮譽。

在科技創新的帶動下,佳聯佳禧公司走上發展快車道。作為一家龍頭企業,近年來帶動1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業落戶三臺縣,涵蓋面料定制、剪裁加工等領域。

佳聯佳禧公司印染的迷彩工裝面料,2023年創造產值近25億元。三臺縣工業的另一張名片——“砂紙”,在2023年也創造了近6億元產值。

砂紙是最常見的磨具之一,就是在一張薄膜上黏附無數磨料顆粒。當薄膜厚度不斷降低,低至0.15毫米時,磨料顆粒則達到微米級。這些顆粒均勻鋪開,就成了一張聚酯砂膜。這張砂紙,能打磨的精度可達到一根頭發絲的千分之一,是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領域不可或缺的柔性磨具。

“我們的手機屏幕、電腦屏幕等,就是用這種砂紙打磨的。”三臺縣固銳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謝澤說。

在固銳公司廠房內,長長的植砂機組車床上,一卷卷聚酯砂膜在锃亮的滾筒上徐徐向前行進。全長380米的車間里,因為采用了智能化、數字化運作的輪動自動化植砂設備,只有8個技術工人在操作。

“這是國內首條自研的聚酯砂膜生產線,這項技術僅研發就用了5年時間,投入約8000萬元。目前,我們的聚酯砂膜生產規模位列全國第一。”謝澤說,2015年前,我國的聚酯砂膜主要從國外進口,價格在100元/平方米左右,固銳公司的聚酯砂膜生產線,產品品質達到國外同類產品要求,售價卻只有國外產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參觀工廠時,調研組在檢測室內看到很多顯微鏡。謝澤介紹,固銳公司生產的砂紙顆粒極其微小——在1平方米聚酯砂膜上,黏附著70億顆微米級的顆粒,必須借助顯微鏡才能進行檢測,這些顆粒能否均勻分布是生產環節的一個難點。另一個難點在于穩定性,需確保砂紙在打磨第1次和第100次乃至第1萬次時的效果一致。

“這就必須確保生產線運行速度均一,不能有一絲起伏變化。我們在材料和生產工藝方面擁有300多項專利。”謝澤說。

調研組注意到,三臺縣的龍頭企業十分注重科研投入,但三臺縣本身所擁有的科研資源極其有限。

“科創資源是我們的瓶頸,但三臺縣區位優勢明顯,位于綿陽科技城和成都之間,這兩地的科研資源可很好地覆蓋到三臺縣,這成為三臺縣工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三臺縣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唐子淇說,以固銳公司為例,目前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占到年總產值的5%左右,并在成都建起了基礎研究團隊。

以科技創新賦能工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三臺縣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70家,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3家,并成功創建“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示范園區”,紡織鞋服產業獲評全省第一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市場煥新 更多“三臺產品”走向世界

“一粒麥冬,每年為三臺帶來近40億元的產值”,這一數據引起調研組的注意。

涪江流經三臺縣的涪城村,是三臺縣道地中藥材麥冬的主產地,這里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麥冬之鄉”。

三臺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服務股股長張明介紹,該縣種植麥冬已有數百年歷史。麥冬是一種傳統藥材,在156種中藥藥方中都能看到其身影。

調研組來到這里時,麥冬采收季剛剛結束,已進入加工環節。麥冬的塊狀根經過烘干等多道環節后,樣子跟葡萄干差不多。

張明說,以往麥冬主要在國內銷售,如今隨著中藥文化的傳播,麥冬以及相關衍生品已遠銷海外。

作為全國最大的麥冬種植區之一,三臺縣麥冬產量占到全國70%左右,出口量占全國的80%以上,遠銷東南亞、歐盟以及日本、韓國等地。

為更好挖掘麥冬價值,三臺縣組建四川省麥冬產業技術研究院,對麥冬進行全產業鏈攻關。調研組在三臺縣中國麥冬博物館看到,當地已開發出麥冬飲料、麥冬湯料包、麥冬茶、麥冬化妝品、麥冬手工皂等多種產品。

隨著麥冬海外市場的逐步打開,2019年底,三臺縣建成中國麥冬電子交易中心。截至目前,電商交易平臺交易額累計達15億元。三臺縣正成為全國麥冬種植、生產和交易中心。2020年底,三臺縣“涪城麥冬”成功入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志保護與合作協定》首批地理標志互認清單。

離開涪城村,調研組來到上海梅林正廣和(綿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一盒盒午餐肉罐頭正從流水線上“流淌”出來。“這批肉罐頭是發往歐洲的,這批即將出口到東南亞。”該公司生產負責人申浩指著不同批次的產品說。

申浩介紹,目前該公司擁有進口及國產較為先進的空罐全自動生產線以及午餐肉、紅燒肉類產品生產線7條,“梅林”牌系列罐頭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還出口暢銷澳大利亞、菲律賓、馬來西亞、阿聯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實現年產值達6億元。“目前國內外銷售各占一半,未來我們將繼續發力海外市場,不斷鞏固市場占有率優勢。”申浩說。

還有更多“三臺造”,正從這座中國內陸小縣城走向世界。

佳聯佳禧公司生產的迷彩工裝同樣備受海外用戶青睞,該公司80%的產量銷往海外,出口到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固銳公司生產的聚酯砂膜等砂紙和高端磨具,出口占到全公司產能的20%左右;在臺沃香公司辦公樓內,大廳的頂部有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歐洲、美洲、非洲等標紅的位置,都是臺沃香產品的海外市場……

三臺縣商務局局長何永安介紹,在去年第133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期間,該縣4家公司參展,展品涉及紡織服裝、木工機械刀具、工業砂布砂紙、母嬰產品等行業領域。參展期間,4家企業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開展合作洽談,累計簽訂進出口訂單超500萬美元。

三臺古名梓州、潼川,曾是古代蜀中重要的交通樞紐,盛唐時期因此一度與成都齊名。如今在三臺古城前的涪江岸邊,仍留有古梓州渡遺址,當年梓州生產的絲綢、棉布、井鹽等貨物,在此裝船轉運出川,書寫了一段古梓州繁榮的對外商貿往事。

如今,古渡口不再使用,但給三臺縣留下開放的基因。“市場煥新”,讓三臺縣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洋溢著開放的氣質和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2023年,三臺縣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3.89億元、同比增長29.28%。

“必須走出去,要在外部尋找技術、市場,從更大的范圍拓展發展空間。”何永安說,拓寬海外市場是三臺縣從農業大縣向產業大縣轉變的重要抓手。(記者 李鵬 王懷 王國平 劉宏順 祖明遠)

來源:四川日報

 

責編 趙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