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23 22:54:28
每經記者 黃鑫磊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光伏行業,先進產能永不過剩。正因為如此,技術不斷迭代更新,成為行業共識。
縱觀近年光伏行業的變化,光伏產業鏈最大的變化莫過于N型電池技術對P型電池技術的替代。據InfoLink統計,2022年,PERC電池片市場占比尚有88%,N型電池片占比合計達到約9%,而到了2023年,P型與N型市占率分別為約71%與27%。
更迅猛的變動或將發生在今年。集邦咨詢預計2024年TOPCon電池產能將接近800GW,而InfoLink Consulting預測,2024年,P型電池技術的市占率將下降至23%,N型電池技術的市占率將增至70%以上,其中TOPCon電池市占率有望達到約65%。
那么,在曾經占據大半“江山”的P型電池產能面臨淘汰的當下,曾經的P型電池龍頭企業會往何處去?是忍痛甩掉資產“包袱”輕裝簡行,還是升級改造融入主流TOPCon,抑或是換道超車?
視覺中國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對多家光伏上市公司的研究和采訪發現:計提和轉型,已經是P型產能企業的趨勢。
鈞達股份:計提P型電池資產減值準備
作為2023年TOPCon電池出貨“雙雄”之一,鈞達股份(SZ002865,股價51.95元,市值118.73億元)于2024年2月21日晚發布了2023年年度業績快報,公司實現營收183.97億元,同比增長58.65%,利潤總額為7.41億元,同比下降16.91%,歸母凈利潤為8.32億元,同比增長16%。
鈞達股份表示,2023年,公司滁州、淮安N型電池生產基地陸續建成投產。截至2023年底,公司電池總產能達49GW以上(P型9.5GW,N型約40GW),同比增長超180%。2023年公司電池累計出貨29.96GW(P型9.38GW,N型20.58GW),同比增長179.43%。據InfoLink統計,2023年公司電池出貨量排名行業第四,在N型電池出貨方面,公司排名行業第一。
不過,對于營業利潤及利潤總額同比下降,鈞達股份稱主要是公司對P型PERC電池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約9億元。
鈞達股份表示,2023年,隨著P型PERC電池效率逼近理論極限且降本空間有限,N型TOPCon電池轉換效率及生產成本持續進步,光伏行業正由P型向N型技術升級,尤其2023年第四季度,N型電池優勢明顯加大,P型電池盈利能力顯著下行。
鈞達股份對P型PERC電池相關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進行了審慎評估。經評估,公司擬對截至2023年底P型PERC電池相關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上述減值準備金額約9億元,對公司去年第四季度業績帶來較大影響。
鈞達股份或許是國內首家披露對P型固定資產計提減值的電池片制造商。
在其2023年年報中,鈞達股份還稱,本次P型PERC電池相關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將公司P型PERC設備資產出清,公司產能及資產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有利于未來業績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作為2023年TOPCon電池出貨“雙雄”的晶科能源(SH688223,股價7.53元,市值753.39億元)選擇了另一條路。
2023年5月16日,公司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表示,P型與N型產線差異主要在電池環節,理論上可通過工藝設備替換實現產線升級。實際操作中,考慮到車間廠房布局等因素,新建N型電池產線在效率和經濟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優勢。公司既有P型電池產能規模較小,同時市場一定時期內仍有P型訂單需求,因此N型產能以新建擴建為主。
2024年2月27日晚,晶科能源披露的2023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186.82億元,同比增長43.55%,歸母凈利潤為74.86億元,同比增長154.97%。3月20日晚公司披露,2023年度出貨量達83.56GW(包括78.52GW組件,5.04GW電池片及硅片),同比增長80.1%,N型產能超過70GW。
愛旭股份:P型電池技改成TOPCon電池
1月30日晚,愛旭股份(SH600732,股價12.01元,市值219.64億元)發布了2023年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7.35億元~7.75億元,同比減少66.71%~68.43%;預計實現扣非凈利潤3億元~3.40億元,同比減少84.30%到86.14%。
對此,愛旭股份解釋稱,2023年,隨著ABC、TOPCon、HJT等N型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全年光伏產業鏈價格整體處于震蕩下行區間,第四季度行業競爭尤為激烈,光伏產品價格快速下跌。公司的主營業務電池及組件產品價格下跌、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對第四季度業績帶來較大影響。
另一方面,報告期內,公司推進N型ABC電池及組件產能落地,新的產能投建與運營帶來管理費用增加。公司構建了適應全球化發展的ABC產品銷售網絡和市場生態,通過品牌宣傳和價值優勢的推廣,產品技術領先獲得客戶高度認可,銷量穩步提升,銷售費用有較大增加。
據介紹,愛旭股份珠海基地10GW ABC產能達產,平均量產轉換效率已達26.8%,產品良率和品質均有進一步提升。同時,年內首發了雙面率達70%的ABC組件產品,義烏基地ABC產能進入試生產階段。
不過,1月31日,愛旭股份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透露,公司已經開展PERC升級TOPCON+的方案論證和前期準備工作,將于近期啟動升級工作并計劃在三季度末完成大部分PERC產能的升級改造。屆時公司將在產線改造中導入更先進的工藝路線,預計將實現產出電池較行業同類產品高0.2%的轉換效率,并在后續進一步往更先進的TOPCON+升級版技術進行迭代,預期能夠使轉換效率較行業同類產品高0.5%。
3月12日,愛旭股份公告,子公司浙江愛旭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擬將義烏基地現有25GW PERC電池產能升級改造為TOPCon電池產能,預計總投資約27.15億元,主要為設備投資。
4月9日,愛旭股份董秘辦人士在義烏基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義烏基地25GW左右的P型電池共有3個生產車間,將采取分批改造的方式,預計今年年底前改造完成。
“公司PERC電池存量的36GW產能中大部分可接受改造,愛旭的PERC產能主要集中投產于2020~2021年間,當時公司已基于對技術趨勢的預判對廠房和設備預留了一定升級空間。此外,愛旭在TOPCon方面早有技術儲備,改造為TOPCon后預計將實現產出電池較行業同類產品高0.2%的轉換效率,產品極具競爭力。”該受訪人士說道。
另外,上述受訪人士表示,改造相比2億元~2.5億元/GW的新建高效TOPCon設備投入,還是要經濟不少,并且TOPCon設備也一直在更新換代,隨著市場需求和工藝技術提升,3.0版本、4.0版本設備不一定比1.0版本便宜,并不是大家認為的設備投資成本持續向下。
該受訪人士還表示,去年愛旭股份PERC電池的非硅成本約為0.12元/W,成本控制水平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公司作為深耕十幾年的“電池專家”,向來具備電池效率良率、可靠性等品質方面優勢及非硅成本優勢。在本輪行業洗牌期,具有突出技術優勢、工藝管理能力、售前售后服務水平、客戶渠道開拓能力等綜合優勢的廠家,在產能過剩的當下,穿越周期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隆基綠能:今年更多PERC改為BC
2023年9月初,光伏龍頭隆基綠能(SH601012,股價18.78元,市值1423億元)董事長鐘寶申在2023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在未來的5~6年,BC(背接觸)電池會是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
眾所周知,在P型技術時代,“一騎絕塵”的隆基綠能從N型技術嶄露頭角以來,一直顯得后繼乏力。公司2023年三季報顯示,7~9月營收為294.48億元,同比下降18.92%,歸母凈利潤為25.15億元,同比下降44.05%。
不過,近半年隆基綠能始終在為BC技術“奔走呼號”,并且在提高良率、降本、銷售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績。
《每日經濟新聞》曾報道,在良率方面,隆基綠能的HPBC產品已經達到了95%,公司認為該產品能夠達到93%良率水平,則可以進行大規模的連續生產。
就雙面發電效率來說,隆基綠能后續推出的HPBC PRO版本在綜合發電量方面已經超出對手,主要是因為背面的散射光畢竟只有正面的6%左右。所以背面的效率差對發電量的影響是遠遠低于正面的效率差,當正面的效率足夠高的時候,背面的發電量增益差會被抵消。
3月29日,隆基綠能披露,從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HPBC產能爬坡提速,供應量不斷增加,目前已經基本覆蓋全球市場。從最近一個月的發貨情況來看,中東非等新興市場的需求量已經超過了歐洲和中國。隨著防積灰、耐濕熱功能的持續疊加,HPBC組件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銷售市場還將進一步擴大。
4月9日,隆基綠能方面人士對記者表示,公司并不講究是N還是P,公司關注的是實際發電效率,目前公司有30GW TOPCon產能,未來不準備增加,能上BC盡量上BC,今年會有很多PERC產能改成BC,2025年會實現全部改造,目前BC月銷量有2GW。
去年,對于競爭對手將來是否能夠快速布局BC技術,隆基綠能方面稱,公司在BC技術上所遇到的困難,其他公司也會遇到。公司在BC產品上已經進行了非常完備的、大量的專利布局,從電池到封裝環節,公司在這項技術上總共有超過100項的專利,有利于公司技術的保護。
“我去年就說過,隆基BC技術的護城河很深,轉化效率更高,不管行業當時怎么吹TOPCon,這才半年,都著急研發BC了。今年公司還要發布基于冠軍技術的BC電池,效率將比主流的TOPCon電池高5%,我相信隆基能夠不斷推出BC新品和釋放產量。”上述人士說。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