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26 19:34:44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港中大在科學技術部的核準下設立了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并與多家國家級的科研機構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究所,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程以及醫療健康等領域創造了富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楊夏
在深化粵港澳合作的背景下,香港與內地的創科合作愈發緊密是必然趨勢。眼下,香港正加速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創科中心。而內地的科研資源和廣闊市場,也成為香港科研院所進行科技項目創業的首站登陸地。
作為第一家全面進駐大灣區的香港高校,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自2006年起在大灣區設立多個教育和研究平臺,全面融入區內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及創新創造。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港中大在科學技術部的核準下設立了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并與多家國家級的科研機構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究所,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程以及醫療健康等領域創造了富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段崇智認為,大學應該鼓勵成員創業,直接把研究成果商品化,輸送到更廣大的市場。
“在大學的發展藍圖里面,研究不應只停留在求知、挖掘和創造知識的層面,而應專注把研究創新和企業結合成一個服務生產力的連續流程。可以說是一條龍,把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體的利潤,把創新傳輸到全世界。”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采訪時,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表示,“我們希望能夠善用大學多年來的知識和技術積累,實現建設社會的終極目標”。
實際上,香港中文大學的基礎研究成果已經有不少轉化為產品、服務及企業實體,輸送到世界各地。以商湯科技、思謀科技等為例,這一批從港中大實驗室走出去的高新科技企業已經在各自專業領域內擁有一席之地。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于君分享道,2013年,港中大就建立了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研究室的研究課題主要集中于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消化系統腫瘤和脂肪肝及相關肝癌。
該實驗室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經成功轉化應用于臨床。于君談道,利用對胃癌、腸癌、脂肪肝和肝癌的基礎研究,研究團隊發現了多個早診標記物和治療靶點。5年期間,團隊共申請了44項專利,8項已獲得授權。其中部分標記物已經應用于臨床。
截至目前,于君團隊成功轉化的標記物包括糞便miR92a的腸癌早診標記物,應用成果是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的第一個無創診斷大腸癌的試劑盒;胃癌無創診斷血漿甲基化DNA標志物,診斷試劑盒在2020年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適用于臨床;利用糞便細菌變化找到的早期診斷腸癌的細菌標志物,成功開發出M3檢測試劑盒,目前已經應用到中國香港和東南亞地區的醫院進行腸癌早期診斷。于君透露,目前其團隊正在研發針對脂肪肝肝炎的血清檢測產品。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和團隊則在2010年利用全基因組測序證明中國野生大豆中的豐富生物多樣性,開拓了世界大豆種子資源研究新方向。
2014年,團隊利用基因組方法在大豆中找到了耐鹽主效基因,并據此育成新耐逆大豆品種。在甘肅,林漢明團隊的大豆與小麥、玉米、胡麻、蘋果樹、楊樹等間種,取得良好效果。2016年至2023年,林漢明團隊培育的大豆品種在黃土高原上累計種植面積達118萬畝。
“在大學里,研究人員可能原先只希望發個好文章,但我們希望還可以做到產學研結合,并借此推動香港科研力量與內地的結合,因為內地不僅提供了土地和人力資源,亦是香港最接近、最大的市場。”林漢明說。
“我們鼓勵大學成員創業,直接把研究成果商品化,輸送到更廣大的市場。”段崇智接受采訪時表示。
但段崇智坦言,“大學一開始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創業”。他表示,港中大早年間已經成立了多個研究中心,但這些研究中心一直以來在做的都是基礎研究,后來增加了教育功能,但大學還是覺得不夠。
在此基礎上,2018年,港中大在深圳研究院設立了眾創中心,面向港中大師生和校友提供創業托管服務。“初創公司不需要很大的地方,也不需要很多錢,只要有一個好主意試試看。去哪里找房子、怎么招人、稅務怎么處理,港中大把這些托管了,你只要負責創新就行。”段崇智說,大學不是賺錢機構,港中大要做的是為師生和校友開啟創業第一步。6年過去,眾創中心已經孵化了70多家小企業,其中4家已成為準獨角獸。他希望這些公司能盡快在這里畢業,“離開我們是最好的,那就說明創業成功了”。
“這個也是我們一步一步學回來的。我們始終認為,大學應該教書、科研、社會服務‘三條腿’走路。把我們的科研帶到社會,能夠實現商品化。從發明創新到商品化有一條很長的路,我們希望在這方面能夠把這條路鋪平”,段崇智說道。
截至目前,港中大成立了6個產學研基地,包括北京中心、上海中心、國家(中關村)火炬科創學院中心、創博港上海基地、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港中大人工智能交叉學科研究所上海科研工作站。這些基地不僅進行基礎科學研究,也致力于實現創新成果轉化。此外,港中大還在科學技術部的核準下設立了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多家國家級的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究所,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程以及醫療等方面創造了富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作為第一家全面進駐大灣區的香港高校,港中大自2006年起在大灣區設立多個教育和研究平臺。各個平臺的成立促使港中大推進區內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創新以及創業領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香港可以做源頭創新,但轉化需要廣闊天地。內地的場景和市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中之重,無論是人才、市場體量,還是體制結構方面,香港的科技成果發展離不開與內地的合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