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04 21:32:54
◎近日,奇瑞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董事長尹同躍、海信集團控股公司黨委書記兼董事長賈少謙、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等人做客央視《對話》欄目,就“中歐之間的經貿往來”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每經記者 于怡朗 每經編輯 楊夏
中國出海企業如何應對“產能過剩論”?近日,奇瑞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董事長尹同躍、海信集團控股公司黨委書記兼董事長賈少謙、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等人做客央視《對話》欄目,就“中歐之間的經貿往來”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錄制現場注意到,三位布局全球的企業家以歐洲為產業出海熱門目的地,分析了中國企業全球化布局的最新心得和挑戰。
賈少謙認為“產能過剩”本身是個偽命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產能和需求永遠處在動態的平衡當中,這都是非常正常的市場規律和資本流向;上海交大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林雪萍進一步指出,“產能過剩論”的潛臺詞是利益分配。
“走過的路也要讓它長草,這樣可能會好一些。”談及出海,尹同躍表示,每一個政府都有保護本國工業的責任,出海的中國企業在學會換位思考時,也要學會錯位競爭,不要和當地的競爭對手搶客戶,要發揮互補性,“我做你本身做不了的東西,反過來增加我們的利潤”。
“一些限制(的存在),我覺得都是我們往上提升的一個力量。”高紀凡介紹,十多年來,中國光伏逐漸成為全球的領軍者,目前全球光伏領域的大部分標準都是由中國企業牽頭制定,“我們中國的企業一分錢的補貼不要,我的競爭力照樣是全球領先”。
4月以來,關于“產能過剩”的爭論逐漸升溫。
有觀點稱,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太大了,以至于世界其他國家難以吸收這一巨大產能。
“‘產能過剩’本身也是個偽命題。”尹同躍表示,價格過度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一個特征,目前汽車行業正好是新舊產能切換的時期,傳統汽車產能或有過剩情況,新能源產能還處在一種不夠的狀態。
賈少謙對尹同躍的看法表示認同,他表示,產能和需求之間永遠處在一個動態的平衡當中,這是非常正常的市場規律和資本流向,“(產能過剩)這種提法我認為不是個經濟提法,(也)不是個市場提法”。
林雪萍進一步指出,“產能過剩論”的潛臺詞是利益分配。他認為,“產能過剩論”觸動了汽車和綠色技術這兩個基本盤。
此外,中國同樣需要一個系統的頂層設計。歐盟是一個法律非常健全的地區,貿易、出口管制和投資是西方常采取的三個措施,林雪萍表示:“不僅僅是企業要去應對的,也需要可能我們的國家,我們整體要去思考的問題。”
2024年第一季度,奇瑞集團銷量為52.96萬輛,同比增長60.3%,其中出口銷量為25.34萬輛,同比增長40.9%。新能源汽車方面,奇瑞集團銷售新能源汽車60133輛,同比增長124.3%。
此次北京車展,奇瑞帶來了四個品牌的27款車型,其中新能源車型占比超過80%。同時還帶來了新能源、智能化領域的一系列突破式成果。
談到海外市場,尹同躍表示,到歐洲去是挑戰也是戰略選擇。大眾、奔馳和寶馬等歐洲車企投資中國也培養了中國汽車市場,歐洲的法規和碳稅要求也比較高,如果中國產品能被歐洲客戶接受,“我想在其他市場就容易被接受”。
從產品出口到品牌運營,最后到本土化的全球化模式,海信在打開歐洲市場方面頗有心得。賈少謙表示,在歐洲,海信布局了5個工廠,6個研發中心,有20多個銷售機構和辦事處,“在歐洲雇傭了超過1萬名員工,在當地為海信工作”。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賈少謙直言,歐洲市場是一個品質感很強的區域,與中國單個產品不同,歐洲的廚電和冰柜都是超薄的嵌入式設計,此外歐洲人對冷凍的需求更多,這種需求的豐富性會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我們要與整個當地的社會,整個的產業鏈條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
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到新興產業走出去的過程,林雪萍指出,20年來中國企業經歷了“外資依附”“成本驅動”和“全面融入”這三階段。林雪萍認為,歐洲消費者和品牌商的心智比較成熟,法規導向也比較明確,“我覺得在歐洲這里過關了??全球化的這門課我們就畢業了”。
《經濟日報》報道,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碳邊境稅”從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啟動,進入過渡階段。歐盟計劃在2026年開始正式征稅,按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提高進口門檻,屆時出口歐盟的產品將面臨相關的排放稅。
“從技術角度講,我覺得這(碳邊境稅)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好事情。”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歐盟工作委員會會長楊拴昌表示,歐盟從2026年開始會對進口產品的所有生產環節的碳足跡進行一個分析,中國企業應該將“碳邊境稅”當作技術進步的一個推動力。
高紀凡表示,天合光能兩年前就與青海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合作共同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零碳產業園”。他介紹,從礦山一直到終端產品,該產業園都是用零碳的太陽能和水電來制造,“我們的產品都比歐洲產品的碳足跡更好,碳含量更低”。
未來,構建全球統一的零碳體系是當務之急。高紀凡指出,中國的零碳體系必須和歐盟甚至和全球其他國家對接起來,全球化的碳足跡體系,“實際上是系統性同時公平性的體系”。
在中國企業出海的過程中,時常會遭受“反傾銷、反補貼”的指責。
“補貼這個事兒,歐洲政府實際上做得很多。”尹同躍表示,每一個政府都有保護本國工業的責任,出海的中國企業在學會換位思考時,也要學會錯位競爭,不要和當地的競爭對手搶客戶,要發揮互補性,“我做你本身做不了的東西,反過來增加我們的利潤”。
尹同躍指出,西方國家的企業并不認為自身比中國企業差,當發現競爭力不如中國時,會天然地想到中國企業是有額外的力量在幫助他們取勝。高紀凡表示,對方的矛盾心理是顯然存在的,“現在他們(西方國家企業)開始逐漸的需要接受中國制造成為精品,(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