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05 22:01:10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文多
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北京證券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以下簡稱《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實施。
記者注意到,在《指引》第三章“環境信息披露”中,“應對氣候變化”被列為首個議題,對應條款有近十條,是所有議題中條款最多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視覺中國圖
不難理解,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氣候變化可能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各種風險和挑戰,如供應鏈中斷、市場需求變化等。通過披露相關信息,企業可以更好地識別和評估這些風險,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保障企業的穩定發展。
之前,企業在披露相關氣候信息時,面臨諸多問題,如自身行業、業務規模、所在地域存在差異,需要披露的氣候相關信息沒有統一標準,沒有明確的披露規定。而《指引》實施后,公司需要根據指定內容規范披露,這無疑讓企業面臨一些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情景分析、氣候適應性評估等。
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商道融綠董事長郭沛源博士分析指出:在氣候信披方面的挑戰主要有兩個,一是碳排數據,比如范圍3(指一個組織在其價值鏈上下游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測算;二是情景分析,因為很多企業并不熟悉這個概念。那么,企業該如何應對這兩個挑戰?郭沛源認為,可以從能力建設和建立共識兩個方面發力。
日前,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施懿宸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市面上能提供情景分析或壓力測試服務的第三方機構比較少,建議可以由中上協牽頭,開展相應的培訓;其次,交易所可以搭配《指引》再推出一個“操作守則”,方便和規范企業開展實際工作;最后,建立配套的懲罰機制,對數據作假或者有“漂綠”行為的企業進行懲處。
氣候變化信披內涵:幫助企業實現有序轉型
應對氣候變化已是當下全球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不少國家或組織建立了相應的信息披露框架,以全面評估企業在這一議題上的表現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據了解,當下使用范圍最廣泛的是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推出的信披框架,其中包含“治理”“戰略”“風險管理”以及“指標和目標”四大部分。
《指引》同樣對氣候變化議題賦予重要地位。《指引》在第三章“環境信息披露”中,將“應對氣候變化”列為首個議題,并列出了相應的9個條款,是所有實質性議題中條款最多的。其中的第二十一條提出:“披露主體除按照本指引第二章的規定披露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治理,戰略,影響、風險和機遇管理,指標與目標等內容外,還應當按照本節規定披露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信息。”
從上可以看到,《指引》的氣候變化信披框架,與TCFD框架在較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充分凸顯出與國際標準相融合的特點。
郭沛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氣候變化議題在國際上是比較熱點的問題。國外一般稱為“氣候變化”,國內一般視為與“雙碳”相關。提到“雙碳”,它對企業將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其中既有風險也有機遇,對于多數企業來說,可能涉及如何在整體能源轉型過程中實現企業自身的有序轉型。
愷英網絡董事、副總經理騫軍法近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同行業的企業,具體的措施會不一樣,有些在于減排,有些在于節能等方面。同時,他認為,企業越早更新思想和設備,就能越早做好長短期過渡。
氣候適應性評估:建議企業從定性披露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7號——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起草說明》對氣候變化議題的披露還進一步補充強調,上市公司應當進一步披露氣候適應性、轉型計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減排措施、碳排放相關機遇等事項。
同時,深交所還鼓勵有條件的公司披露溫室氣體范圍3排放量、采用情景分析等方式進行氣候適應性評估、聘請第三方機構對溫室氣體排放等數據進行核查或鑒證等。
此外,《指引》對情景分析作了詳細解釋:“情景分析是指在不確定的條件下,確定和評估未來事件的潛在結果范圍的過程和方法。就氣候變化而言,公司可以使用氣候相關情景分析,評估氣候變化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可能如何影響其未來的業務、戰略和財務狀況。”
盡管《指引》給出了相關的披露方向,但對于此前未開展過相關工作,或者公司業務與氣候關聯度較低的企業而言,如何進行評估、測算、核查,這些都是實際的挑戰。
對此,騫軍法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認為,國內企業在披露氣候相關信息時,面臨標準選擇的問題,而當下,只能依據國際標準。因此,他“希望國家層面能盡快下發中國特色ESG指標體系,(這)將有助于企業落地相關計劃”。
在郭沛源看來,氣候信息披露方面普遍存在的挑戰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核算方面。郭沛源分析說:“有的公司可能連范圍1(一個組織自身產生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范圍2(一個組織外購能源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都沒算過;有的公司可能算過范圍1、范圍2,但那些價值鏈比較長的行業,比如汽車、金融等,如何計算范圍3,這無疑是一個難點。針對這個問題,應該讓企業逐步去熟悉、開展相關能力建設,并且需要有一些排放因子庫或者一些具有公共屬性的測算平臺、工具,提供給企業使用。”
他繼續介紹道:“第二是情景分析。針對氣候變化議題,目前國際上的主流分析方法是情景分析。但對于很多公司來說,情景分析還是一個不太熟悉的概念。所以,也需要企業建立一個共識,意識到這是一個逐步清晰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就做到非常精確和量化。企業一 開始可以從定性表述入手,這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
郭沛源補充解釋說,這個過程需要平衡速度,像是一場馬拉松。
最后,施懿宸提了一些建議:目前,市面上能提供情景分析或壓力測試服務的第三方機構比較少,建議可以由中上協牽頭,開展相應的培訓;其次,交易所可以搭配《指引》再推出一個“操作守則”,方便和規范企業開展實際工作;最后,建立配套的懲罰機制,對數據造假或者有“漂綠”行為的企業進行懲處。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