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09 19:36:51
一方面,頭部機構分走行業絕大部分利潤,中小機構多數在盈虧線或虧損狀態下生存;另一方面,負債端雖然依然在增長,但是行業在投資端的收益卻不理想,超六成的機構一季度投資收益較去年同期出現下滑。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張益銘
隨著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出爐,人身險公司陸續上交一季度成績單。據統計,今年一季度,76家人身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達到1.35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長6.35%;合計實現凈利潤6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7.35%左右。
但是具體到單個機構和業務方面,行業卻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態勢。一方面,頭部機構分走行業絕大部分利潤,中小機構多數在盈虧線或虧損狀態下生存;另一方面,負債端雖然依然在增長,但是行業在投資端的收益卻不理想,超六成的機構一季度投資收益較去年同期出現下滑,如何平衡投資端和負債端,也是擺在人身險公司面前的難題。
老話說:“彎彎明月照九州,幾家歡喜家家愁”。這句話用到人身險行業同樣適用。從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的數據來看,人身險公司的凈利潤較去年同期是上漲的,同比增長7.5%左右。
從數據來看,人身險行業的大部分利潤依舊集中在頭部機構手里。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泰康人壽、人保壽險組成的“老七家”中,僅有人保壽險一家虧損的,其余六家全部實現盈利。
具體來看,除卻并未公布一季度凈利潤的信泰人壽,一季度共有37家保司實現盈利,合計盈利713.53億元,但是“老六家”就分走了大部分的利潤。數據顯示,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泰康人壽一季度分別實現凈利潤201.76億元、239.67億元、95.94億元、45.89億元、15.96億元、17.78億元。這意味著,“老六家”一季度合計實現了617億元左右的凈利潤,在盈利機構中占比接近九成。
同時,虧損的多為中小機構,但是虧損最多的是人保壽險、英大泰和人壽、建信人壽等機構,一季度凈虧損均在10億元以上。
對比去年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有些機構的虧損跟大環境有關。以人保壽險為例,其一季度的保險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差別不大,但是一季度的投資收益率僅為0.65%,投資收益率幾乎腰斬,而去年同期為1.22%。其在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也表明:長期來看,利率下行趨勢給資產負債管理帶來一定挑戰,公司需持續關注資產負債匹配風險。
人身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可概括為“三差”:死差(實際死亡率和預定死亡率之差)、費差(實際費用率和預定費用率之差)和利差(實際投資收益和預定利率之差)。由于市場競爭加劇、保險產品同質化等原因,近年來人身險公司新單業務的費差和死差被持續壓縮,其利潤主要依賴利差。
可以說,投資端和負債端是保險公司向前運行的兩個輪子。但是在當前的大環境下,人身險公司的投資端顯然有點跟不上負債端了。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76家人身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達到1.35萬億元左右,較2023年一季度的1.27萬億元增長了6.35%。
部分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可以用“飆升”來形容。如招商信諾人壽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182.88億元,同比增長53.35%;復星保德信人壽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33.37億元,增速為148%;國寶人壽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23.83億元,雖然規模并不算大,但增速達到了驚人的378%。
可是在負債端突飛猛進的同時,投資端卻并未給保司帶來同樣飆升的收益。從投資收益情況來看,一季度近六成的人身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是同比下降的,甚至有一些機構的投資收益率是負的。
具體來看,一季度僅有4家機構的投資收益率超過2%,分別是幸福人壽、中英人壽、長生人壽、中信保誠人壽,分別為2.04%、2.92%、2.42%、2.10%。一季度投資收益率為負的共有5家機構,分別是太平養老、平安養老、泰康養老、大家養老、海保人壽,其投資收益率分別為-4.85%、-0.51%、-0.18%、-0.36%、-1.91%。
部分機構雖然投資收益率沒有為負,但是相比于去年同期,其投資收益率也是下滑的。以小康人壽為例,其去年一季度的投資收益率為4.88%,但是今年一季度僅為1.12%,下滑3.76個百分點。
其實,人身險負債端和資產端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從下調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到“報行合一”,這些動作背后的核心都是降低人身險負債端成本,減少利差損。
2023年4月份,監管部門就產品開發約談多家保險公司總精算師,明確產品開發主體責任,在產品定價上的要求為:普通產品預定利率上限3%,分紅產品上限2.5%,萬能產品保證利率上限2%;2023年7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人身險部對人身險公司進行窗口指導,根據窗口指導的意見,要求險企于8月1日前停售預定利率不匹配的產品。
所有種種的目的只有一個:減少保司的利差損,保持保司的穩健經營。“對保險公司而言,資產負債管理是第一位的,在當前的投資環境下,資產端的管理尤為重要,保險公司需要審時度勢優化資產配置,在資本市場整體向好的背景下,增加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抓住市場周期提供的機會,提高投資收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保司也可以在負債端降低負債成本,如壽險公司調低產品預定利率,多元化利源結構,提高產品創新能力,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以增加收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業者們也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也開始了內部的業務調整。“在當前這個低利率環境下,甚至全球的經濟增長都是放緩的,是很難再找到優質且收益較高的資產的”。此前某人身險公司高層跟記者交流時表示,對金融機構來說,核心就是資產和負債的匹配,所以金融機構必須要去做好“雙融”,而不能(負債端的)融資跑的快,(投資端的)融資跟不上或者完全脫節,這對金融行業或者金融機構來說是巨大的打擊。他坦言,“當前,人身險機構的資產端和負債端的高成本之間是非常地不般配的。”
據悉,有機構已經開始固定時間召開內部的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將所有相關部門召集到一起,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做好資產和負債端的匹配。“我們現在構建出來的新價值觀就是,降低負債端成本是排第一位的,保持中等或較好的增速排在第二位,投資端追求在資本債務較少的情況下去獲得一個相對穩健且長期的投資。”上述某人身險公司高層將這稱之為雙向奔赴。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