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15 17:21:31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肖芮冬
自2019年證監會宣布設立“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以來,今年已是第六個年頭。
在這期間,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從2019年5月的約13.7萬億元,增長至今年3月底的約29.2萬億元,增幅超過100%。
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基金投資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多,同時投資者的一些投資行為也在發生變化。
近期,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了《全國公募基金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2022年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調查呈現出的投資者行為數據,可能有一些超越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認知。
先來看投資者投資公募基金的出發點。調查報告顯示,投資者進行公募基金投資時,養老儲備是其首要考慮的儲備需求,比例達到56.6%,明顯高于2020年的調研數據。
其次是財富管理儲備需求,比例達到55.9%。教育儲備需求和應急儲備需求也有所提及,比例分別為33.4%和26.9%。
而具體到產品上,基金的投資品種較多,單單大類就涵蓋了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貨幣型基金等。進一步細分,更是包括了普通股票型、被動指數型、偏股混合型、偏債混合型等產品。
調查數據顯示,在公募基金投資品種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較為突出。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不包括指數型基金)被超過六成接受調查的個人投資者(65.6%)選擇為公募基金主要投資品種,不過相比于2020年超74%的比例,下降比較明顯。
其他債券型基金(不含指數基金)、被動或增強型指數基金(不含ETF)、混合型(平衡混合型)的選擇比例分別是29.9%、27.7%、22.9%,相比于2020年的數據同樣有明顯下降。
另有43.3%的受訪者選擇混合型基金(偏股混合型),依次有22.4%、18.7%、13.4%的投資者選擇ETF、貨幣市場基金和混合型(偏債混合型);選擇FOF基金、QDII基金、其他類型基金的投資者比例均不足10%。
那么,對于上述這些基金,投資者又是如何作出投資決定的呢?
接受調研的個人投資者表示,選基考慮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基金自身的業績表現、基金公司綜合實力、基金經理排名及投資能力。其次是產品投資風格的穩定的、基金投資策略、基金公司規模等。此外還會考慮購買是否方便、基金費率等因素。
此外,在投資時機的選擇上,受調查的個人投資者表示,在投資公募基金時,他人投資行為對個人投資時機選擇的影響較小,“他人強力推薦”和“身邊的人都在買基金”的比例分別為20.6%和9.0%;而個人判斷和實際需求對時機的影響程度較高,其中,“大盤正下跌,有抄底機會”情形是首選的購買時機,比例達到43.0%;“希望讓閑置資產保持增值”的比例為39.0%;“自己發現某只基金表現非常好”的比例為38.2%;“大盤正上漲,看好市場情形”的比例為35.0%。
再具體到投資基金的數量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半以上的投資者傾向于分散配置,持有基金的數量在5只以上。
具體來看,調查數據顯示,投資者持有公募基金的數量總體呈倒三角形,持有公募基金數量越多,則投資者數量所占比例越少。近半數投資者(44.6%)表示持有基金少于5只,持有6~10只的投資者占比25.5%;另外,依次有12.3%、6.5%、7.0%的投資者選擇持有11-15只、16-20只、21只及以上。
而在持有基金的時間長短方面,總體來看,單只公募基金持有期為1~3年的個人投資者占比最大,為41.8%;平均持有時間為4~5年、6年以上的個人投資者占比分別為15.0%、9.7%。整體來看 ,持有單只公募基金平均時間超過一年的投資者總計占比66.5%。
記者還注意到,盡管他人投資行為對投資者的投資時機選擇影響較小,但是在專業的投資服務和建議上,投資者的需求還是比較明顯。
調研報告顯示,在基金投資顧問提供的資產配置服務方面,20.6%的投資者表示“很需要”顧問服務,39.9%的投資者認為“提供投資建議”即可,上述兩類投資者合計達到60.5%。此外,還有21.6%的投資者表示“無所謂,可自行投資”,8.8%的投資者“有興趣但是還不了解”;僅有9.1%的投資者明確表示“不需要”顧問服務。
另外,接受調查的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對基金定投持肯定態度。認為基金定投“可以分散投資風險、是一種省心省力的投資方式”的被調查者,占比為64.5%;16.9%的投資者認為基金定投“和一般的基金投資沒有區別,隨著大市漲跌”;僅13.6%的投資者持負面態度,認為“基金定投不如一般的基金投資、不如自己選擇”。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