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17 18:14:45
每經記者 黃辛旭 每經編輯 孫磊
近日,一則“智己LS6 APA自動泊車刮蹭工字金屬立柱”的視頻引起了熱議。
根據該視頻,一輛智己LS6在自動泊車過程中,副駕側車頭與停車場的柱子發生剮蹭,但是車機系統與智己車主均未發現異常。最終在前保險杠被撞爛的情況下,車輛自動泊入車位。
事情發生之后,智己汽車自動駕駛中心項目總監王康發布微博稱,其作為智駕團隊的負責人愿意自費承擔這位客戶的維修費用,并表示智己IMAD團隊發現此事故后,第一時間啟動案例高優分析,并提出技術解決方案,采取改進措施。IM智己汽車官方微博回應稱,公司已和用戶協商完處理方案。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IM智己-王康
“本次事故場景中,該細柱為‘工’字形金屬結構,且尺寸偏小。導致車載超聲波雷達、攝像頭等感知傳感器構建出的障礙物位置精度不足,造成車輛與金屬細柱發生剮蹭。”智己汽車方面對于此次事故分析稱。
一般而言,從技術角度來看,智能泊車背后是一套復雜的系統,主要通過超聲波雷達、視覺感知和激光雷達(若有)等硬件來幫助車輛精準獲取車位、障礙物、行人等信息,同時也離不開算法等軟件系統實現高效的數據處理和信息融合,進?避撞決策。
“對于泊車場景中的各類障礙物,其識別基本原理是:???,視覺通過識別柱?、墻?、路沿與地?的接地線進?環境信息構建;另???,通過雷達回波同步進?環境信息構建,最終通過模型融合輸出感知結果。對于直徑較?、?度偏矮、有棱?尖?、懸空或形狀不規則異形等障礙物,雷達回波可能就不夠精準或者?回波,從?引起探測的障礙物位置和尺?不夠精準,最終融合結果構建的環境障礙物信息出現偏差。”智己汽車方面的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而據記者的了解,行業中的自動泊車普遍存在一些弱勢場景。比如,細柱類型的障礙物;低矮臺階低矮?墩、板凳等;懸掛物、懸掛的管道、懸掛消防箱、通風管、鐵門把?、懸掛花盆等凸出物體等;鏟車、挖?、叉車、推?機、板車、吊機、超長運輸車等異形?程、廂體車輛等;地?凹坑、排?溝等坑等場景及地?凸起障礙物、雜物等場景,以及機械車位、?體車位。
自動泊車弱勢場景(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自動泊車弱勢場景(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泊車時,躲避異形障礙物是普遍難題。現階段的視覺融合泊車輔助功能并非自動泊車,駕駛者還是需留意周圍環境安全,隨時準備接管車輛,才安全。”一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此外,記者也查閱了智己汽車官方網站的智己LS6使用手冊中關于“一鍵泊車”和“泊車輔助系統”功能使用的說明部分。其中,提及細柱子、小物體可能會出現超聲波雷達難以探測的情況,駕駛員應根據整體環境(如天氣、地理環境等)判斷是否采用該系統。
圖片來源:智己汽車官網
圖片來源:智己汽車官網
5月17日,王康在微博上透露,智己汽車的智駕團隊于日前前往武漢該事故現場進行了APA泊車復測。“經過超過60次現場測試,智己LS6均完成了障礙物規避和泊車入庫。綜合昨天全天的測試情況看,該項泊車功能的優化已經基本滿足預期要求,后續將搭載IMOS 2.8.0系統,與其他優化內容一并推送給用戶。”王康表示。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IM智己-王康
從誕生之初,智己汽車一直都將“智駕”作為重要的標簽。但除了此次的智己LS6 APA自動泊車刮蹭工字金屬立柱之外。今年1月,多位智己LS6的車主還曾反映車輛出現車機屏顯消失、雷達不報警等問題,影響正常使用。之后,智己聯席CEO劉濤還在微博發布致歉聲明:“對于近期部分車輛出現屏顯信息和倒車提示音缺失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由于IMOS集成的PDC(倒車雷達)提示音渲染器中存在一個時間戳沖突問題,目前相關問題已經完成修復。”在業內看來,在智駕上不斷優化將成為智己汽車的一大重要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華西證券在一份研報中表示,智駕目前已經有效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未來能夠找準差異化賣點、技術領先的頭部車企,將在“標配智駕”時代形成差異化,并保持兩年以上的領先優勢。
目前,市場中在爭奪智駕標簽的有問界、小鵬汽車和阿維塔等,各家車企都在推出城市NOA方案。而且隨著特斯拉的FSD有望進入中國市場,智駕領域的競爭或將加劇。
“這的確會對行業帶來壓力和挑戰。特斯拉在視覺方面的能力非常強,而且在很多底層技術、底層算法方面令人生畏。但對中國智能電動車品牌來說,雖然有挑戰,但也有很多機會。比如,我們更加了解中國人的駕駛習慣和中國的路況。對智己汽車而言,我們通過加快迭代、加快數據訓練來保持差異化,就能走出獨特的技術發展道路。”劉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