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海南生物多樣性樣本調查:“濕地森林”釋放生態紅利,有本地青年回鄉創業年營收超700萬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0 15:44:25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對推動藍碳經濟發展和助力碳中和具有積極意義。

◎經過多年的退塘還林,保護區當地魚類已從過去的120多種逐步增加,去年監測的數據顯示已經達到177種。鳥類也從2009年的190多種增加到現在約230種,顯示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越來越高。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我小時候這里是無人問津的小漁村,如今變成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激發了我回鄉創業的激情。”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紅樹林連理枝飯店老板黃陽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位于演豐鎮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對推動藍碳經濟發展和助力碳中和具有積極意義。

5月17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采訪活動首站走進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曾經遍地蝦塘、養豬場,水質一度降為劣五類的濕地,經過十余年的修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濕地森林”不僅促成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也不斷釋放出生態紅利。

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紅樹林保護成效明顯:退塘還林累計投入2.69億元 恢復種植紅樹林4655畝

“一開始老百姓肯定是不理解的,因為幾代人都在養魚養蝦,為什么自己現在就不能養了。”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規劃與發展科林業工程師馮爾輝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馮爾輝告訴記者,2013年集中整治之前,保護區范圍內存在著大量經營養殖蝦塘的現象,此外還有一些養豬場、養鴨場等,所產生的污水直接排到保護區內,因此養殖經濟的過度發展對紅樹林保護肯定是具有破壞性的。

“我們當時壓力確實比較大,保護區內的水質已經降為劣五類,疊加荒灘退化和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對紅樹林的保護迫在眉睫。”馮爾輝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當地了解到,2013年8月以來,當地財政投入1.5億元關停、搬遷了9家養豬場,養鴨場則遷移了55萬只咸水鴨,此外拆除了8家違規餐飲店,清理整頓20家非法采石場,拆除周邊違章建筑22宗、2萬平方米,還建設了演豐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以消除片區生活污水。

與此同時,退塘還林的工作也迅速展開。 2013~2020年,當地共清退養殖塘5776畝(包括保護區周邊區域),恢復種植紅樹林4655畝,累計投入2.69億元。據悉,該工程是當時我國紅樹林保護中規模最大的退塘還林工程。

“5000多畝的養殖蝦塘全部退完了,現在魚類的數量和種類都有了提升。”馮爾輝指著前方一片紅樹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地魚類已從過去的120多種逐步增加,去年監測的數據顯示已經達到177種。鳥類也從2009年的190多種增加到現在約230種,顯示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越來越高。

紅樹林保護帶來經濟效益:有本地青年回鄉創業年營收超700萬元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東寨港當地漁民多年來形成的生活習性。隨著保護區的集中整治,漁民上岸后如何尋找到新的收入渠道,成為一道現實的難題。

記者了解到,在集中整治初期,當地政府聯合社區曾招聘當地村民參與護林工作,每個月會有2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但即便如此,參與的人員數量并不多。經過近年來的摸索,當地逐步探索出一條以紅樹林自然資源保護、休閑旅游為主要特色、發展生態旅游示范區的路子。

2012年,海口市出臺了《海口市東寨港旅游區總體規劃(2012-2030年)》,在加強生態修復和資源保護的前提下,積極圍繞著紅樹林旅游資源,組織開發帶有核心品牌的旅游項目和游覽線路。

黃陽是演豐鎮本地的村民,畢業后,和其他年輕人一樣選擇留在了城市。然而到2006年,他作出了一個身邊人都不理解的舉動——回到老家創業。

黃陽經營的農家樂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我的家人一開始也反對我回鄉創業,但我看中了紅樹林的生態潛力。”黃陽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保護住了紅樹林,就保護住了飯碗。在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大背景下,鄉村民宿、鄉村農家樂一定是有市場潛力的。尤其東寨港的紅樹林保護區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會帶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賞。

黃陽向記者透露,最近幾年,自己經營的農家樂飯店營收呈現穩步提升的趨勢,尤其在暑期旺季,招聘了30多名服務員才能忙得過來。一年的營收能達到七八百萬元。

“凡是能保留下來的農家樂飯館,都需要有一套獨立的污水處理系統。”黃陽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想要讓紅樹林變成“搖錢樹”,前提就是不破壞生態環境。

紅樹林向“金樹林”轉變:保護區紅樹林濕地固碳總量達39.5萬噸

紅樹林的保護修復有利于實現生態固碳,將儲碳功能通過一定的計量評估手段,評估其碳中和作用是紅樹林的重要功能之一。

馮爾輝介紹,在沒有計算動物固碳、水體固碳、深層土壤固碳的情況下,東寨港紅樹林濕地固碳總量為39.50萬噸,單位面積固碳量為每公頃250.6噸。

據了解,固碳也叫碳封存,就是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儲存或轉化成別的物質,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一個典型方法。

根據當地林業部門公布的數據,東寨港紅樹林固碳包括生物固碳、土壤固碳兩部分,生物固碳中的植物固碳根據生物量進行計算,紅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為4.06萬噸、總地下生物量為1.99萬噸,凋落物總生物量為1.72萬噸,東寨港紅樹林濕地植物固碳總量為12.59萬噸;按照1米平均值計算,東寨港紅樹林濕地土壤固碳總量為26.90萬噸。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了解到,目前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聯合海南省環科院等科研院所開展“藍碳試點”研究,試圖真正把紅樹林變為“金樹林”,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懷水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海南省 創業 生物多樣性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