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大模型價格普降,互聯網式“地盤爭奪戰”再現 大廠真的會虧錢嗎?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3 21:43:04

◎單從各方官宣的數據來看,此輪降價一家更比一家力度強,大有“砸穿底價”之勢,難道未來API調用要“貼錢”引流?其實,對眼下的大模型企業來說,無論是主動獲客還是配合市場被動調整,降價已是大勢所趨。

每經記者 楊卉  可楊    每經編輯 魏官紅    

今年年初,長文本領域的競速,讓不少國內大模型企業在“內卷”賽道上露了臉。進入5月,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燒”到了最粗暴的階段——降價。從兩家海外AI(人工智能)巨頭OpenAI和谷歌,到國內字節跳動、阿里、百度、智譜AI、科大訊飛等企業,降價玩家還在“接力”。

單從各方官宣的數據來看,此輪降價一家更比一家力度強,大有“砸穿底價”之勢,一度引發業內熱議,難道未來API(應用程序接口)調用要“貼錢”引流?

要不要“貼錢”還不可知,但對眼下的大模型企業來說,無論是主動獲客還是配合市場被動調整,降價已是大勢所趨。值得深究的是,邁出這一步的玩家,真的會虧錢嗎?

OpenAI、谷歌等降半價 國內廠商干脆“摸底”

這輪降價有多狠?從當前各方宣布的幅度來看,海外兩家AI巨頭,OpenAI和谷歌最先開始降價,但幅度相對較小。其中,OpenAI的GPT-4o調用API的價格比GPT-4-turbo降低了一半,為5美元/百萬tokens;慢一步降價的谷歌要更便宜,Gemini 1.5 Flash的價格降到了0.35美元/百萬tokens,比GPT—4o便宜得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31N2008743681

國內方面,盡管零一萬物CEO李開復等業內知名人士公開呼吁要避免“ofo式”流血燒錢的打法,“慘烈”的降價大幕還是來得快且狠。

5月15日,字節跳動率先“開槍”,旗下火山引擎宣布豆包主力模型在企業市場定價為0.0008元/千tokens,稱較行業便宜了99.3%,自此掀起了國內大模型廠商的低價“肉搏戰”。

為了詳細解釋降價力度,字節跳動在發布會上舉例稱,用戶花1元就能處理3本《三國演義》文字量的內容。彼時,GPT-4(0.42元/千Tokens),阿里通義千問和百度文心一言(0.12元/千Tokens)也被拿來做了比較。

阿里很快“回擊”。

5月21日上午,阿里云宣布通義千問主力大模型Qwen-Long的API價格直降97%,API輸入價格從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直降97%,低于豆包。阿里云宣布大幅度降價后,百度在其公眾號發文稱,文心大模型兩大主力模型ERNIE Speed和ERNIE Lite全面免費,即刻生效;在此之前,智譜AI也將glm3-turbo價格調整到了每百萬tokens 1元。5月22日,科大訊飛宣布,訊飛星火API能力免費開放。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至此,誰先“動的手”似乎已經不重要了。

邊際成本不斷提高 互聯網“圈地”打法還適用嗎?

從“卷技術”到“卷價格”,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變革的過程中都遇到了什么?在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看來,從國內到國外,降價可能更多的是廠商基于市場競爭和成本的考慮而做出的自主選擇,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用戶和市場份額。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則認為,開源項目的增多也可能對商業化產品的價格形成壓力。

IDC中國研究經理程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短期的發展來看,大模型能力更新迭代后將會走向趨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技術供應商都不能建立起長久的護城河。一些技術供應商選擇直接砍掉大模型成本上的門檻,除了出于促進大模型落地應用,也有增加曝光度,爭搶用戶、防止用戶流失的動因。

除了“主動出擊”這一觀點,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沈陽還指出,廠商在這個時間點打“價格戰”,說明各個大模型的功能和性能在快速接近,模仿GPT-4的階段已經基本告一段落,AI已從創新試驗走向了大眾推廣階段。隨著規模急速擴張的階段到來,市場份額成為首要關注點。“如果在這個階段落伍的話,功能好(也)沒有用了。”

總之,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跟進,大模型價格戰確實已經到來。照此趨勢發展下去,難道真會降到業內調侃的“貼錢”引流客戶的程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咨詢了多位業內人士,截至發稿未得到具體的降價數字或降價空間。

知名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表示,降價其實是互聯網行業常見的發展模式,所有的互聯網項目早期一定是虧錢做流量、做用戶群體、培養用戶養成使用習慣。大廠的優勢在于整體能力,資金往往不靠盈利,而是來自二級市場。不過,詹軍豪坦言,降價肯定會給企業增加各種壓力。但在技術沒有特別突破的情況下,企業只能通過降價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爭取市場和用戶。

然而,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引發的變革,和早期互聯網時期的變革已經有了很大不同。行云集成電路創始人季宇就在近期活動中直言,過去增加一個用戶對互聯網廠商的基礎設施而言,增加的成本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與之不同,大模型的邊際成本仍然非常高,每增加一個用戶,基礎設施需增加的成本是肉眼可見的。更為關鍵的是,眼下大模型要大規模商業化,在模型質量、上下文長度等方面還有進一步訴求,不排除會進一步增加邊際成本。

那么,ofo、美團、拼多多等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模式,還能套用在大模型企業上嗎?在程蔭看來,大模型的能力和相關產品的使用體驗會影響用戶是否選擇留存,但最后還是技術產品為王。部分生成質量/性能佳、商業模式和市場拓展趨勢良好,現金流相對充裕的廠商長期可以攤銷研發成本,但一些創業企業的財務風險則要更高一些。

記者注意到,知名創業公司沒有全員下場也是當前的一個趨勢。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就對外透露,在此輪降價里,自己更像是“吃瓜看熱鬧”。在他看來,此次降價是B端策略,更像“四小龍”的降價方法,而不是像滴滴、美團那樣圍繞C端的價格競爭。不是生產關系改變,而是直接做生產力供給,將AI直接供給生產力。“我覺得這件事情對我們而言,就是別摻和進去。”王小川稱。

云廠商或將脫離傳統服務模式 降價有望激活API模型調用

降價后的大模型企業該如何找平這一損失?

王小川給出了一個思路。據他介紹,此輪降價是僅限于云服務廠商的動作。“核心要看你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如果你是做To B服務的,降價最后賣的(就)不是模型本身,是整套云服務,所以云廠商是比較偏傳統的服務模式,進到了一個新的戰場。”

就這一觀點,剛剛發布亮眼業績的AI巨頭英偉達,給出了更為詳細的可參考數據。

當地時間5月22日,英偉達公布了截至4月28日的2025財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在隨后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英偉達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Colette Kress透露,在英偉達CUDA上訓練和推理AI可以推動云租賃收入的增長,每1美元的英偉達AI基礎設施支出讓云服務提供商有機會在四年里獲得5美元的GPU即時托管收入。

英偉達總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鄭雨航 攝

除了為云服務引流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大模型商用不只API模型調用一個商業路徑,還有付費訂閱用戶、打賞等多個模式,且API模型調用的程度也并不算高。李開復就曾在近日的發布會上提出,今天的API模型調用還是一個非常低的比例。“我覺得整個行業每年推理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是可以期待的,而且必然也應該發生的。如果一年降低到十分之一讓更多的人可以用上,這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李開復稱。

王小川也提出,大模型企業對模型降價本身有推理成本的降低預期。“我相信大廠也預期未來模型的成本會降低特別多,也許今天虧錢,再過一年不虧錢,這種情況大廠商也不是考慮短期虧損的問題,而是考慮未來有沒有機會,模型降到足夠的便宜,不只是攬客。”在業內看來,目前很大一部分仍是大廠內部業務在調用做AI應用和業務探索,標準化的模型API并未迎來確定性的增長。期待降價能引來更多用戶,從而進一步激活市場。

大模型的使用成本拉低,應用端“起飛”?

將目光再延長至應用端,價格下降無疑是個利好。

從當前情況來看,國內端側模型在應用方面已經有了一定優勢。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翁翕在近期活動中的說法,目前國內很多領域都在應用人工智能進行數智化決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他看來,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主要優勢,在于其在特定垂直行業和領域中應用人工智能的強大能力,例如在金融和營銷等方面。并且,中國社會對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更具包容性,這也有助于人工智能在公眾中得到更廣泛應用。

隨著大模型價格戰打響,屬于大模型的“iOS式成功”是否即將到來?對此,行行AI董事長李明順提出,價格戰可能會刺激應用公司更快地介入應用中去。“以前對于做一個應用,很多商家是不接受的,因為算力成本太高,很多應用都推行不下去,現在價格下來,對于應用的落地其實是有好處的。”李明順稱。

沈陽則認為,對應用側而言,目前的價格戰有利于To B用戶能更加低成本地獲取AI服務。對于C端而言,隨著大廠介入,將會使得To C應用更難獲客。“頭部騰訊、阿里、百度、抖音,他們如果全量推AI,其實瞬間互聯網就會普及AI應用。對于中小廠來說,要獲客就非常難了。”沈陽認為,現在中小廠商更多扮演的是試驗商業模式的角色,一旦成熟之后,大廠會迅速跟進。

而在王小川看來,雖然價格戰可能會催生一些小的應用,但這并不是百川智能的主要方向。“我們現在并不要跟這些更小的創業公司做競爭,各有各的生態位,因為他們也不是做超級應用,他們可能想做某個垂直行業的小應用。”他認為,有開源甚至有低廉成本閉源大模型的出現,將使得每個廠商更加明確自身定位:究竟是專注于應用開發,還是自主構建模型,或是模型與應用一體化。

“到現在這個階段,會有一些沒想清楚的公司退出去了;剩下的有人做模型,有人做應用,市場會變得更加健康。尤其是大廠這么做貢獻,To B也好,做應用也好,會繁榮得更快。”王小川稱。

此外,程蔭提出,大模型使用成本持續拉低,短期會推動大模型的嘗鮮及試用,但真正到應用落地,還要看大模型的實際業務價值。對此,IDC方面建議技術供應商和行業用戶應先評估大模型的應用場景,根據其價值、復雜性等綜合評估用例,確定優先級;可考慮從價值高、實施復雜性低的場景入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今年年初,長文本領域的競速,讓不少國內大模型企業在“內卷”賽道上露了臉。進入5月,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燒”到了最粗暴的階段——降價。從兩家海外AI(人工智能)巨頭OpenAI和谷歌,到國內字節跳動、阿里、百度、智譜AI、科大訊飛等企業,降價玩家還在“接力”。 單從各方官宣的數據來看,此輪降價一家更比一家力度強,大有“砸穿底價”之勢,一度引發業內熱議,難道未來API(應用程序接口)調用要“貼錢”引流? 要不要“貼錢”還不可知,但對眼下的大模型企業來說,無論是主動獲客還是配合市場被動調整,降價已是大勢所趨。值得深究的是,邁出這一步的玩家,真的會虧錢嗎? OpenAI、谷歌等降半價 國內廠商干脆“摸底” 這輪降價有多狠?從當前各方宣布的幅度來看,海外兩家AI巨頭,OpenAI和谷歌最先開始降價,但幅度相對較小。其中,OpenAI的GPT-4o調用API的價格比GPT-4-turbo降低了一半,為5美元/百萬tokens;慢一步降價的谷歌要更便宜,Gemini 1.5 Flash的價格降到了0.35美元/百萬tokens,比GPT—4o便宜得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31N2008743681 國內方面,盡管零一萬物CEO李開復等業內知名人士公開呼吁要避免“ofo式”流血燒錢的打法,“慘烈”的降價大幕還是來得快且狠。 5月15日,字節跳動率先“開槍”,旗下火山引擎宣布豆包主力模型在企業市場定價為0.0008元/千tokens,稱較行業便宜了99.3%,自此掀起了國內大模型廠商的低價“肉搏戰”。 為了詳細解釋降價力度,字節跳動在發布會上舉例稱,用戶花1元就能處理3本《三國演義》文字量的內容。彼時,GPT-4(0.42元/千Tokens),阿里通義千問和百度文心一言(0.12元/千Tokens)也被拿來做了比較。 阿里很快“回擊”。 5月21日上午,阿里云宣布通義千問主力大模型Qwen-Long的API價格直降97%,API輸入價格從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直降97%,低于豆包。阿里云宣布大幅度降價后,百度在其公眾號發文稱,文心大模型兩大主力模型ERNIE Speed和ERNIE Lite全面免費,即刻生效;在此之前,智譜AI也將glm3-turbo價格調整到了每百萬tokens 1元。5月22日,科大訊飛宣布,訊飛星火API能力免費開放。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至此,誰先“動的手”似乎已經不重要了。 邊際成本不斷提高 互聯網“圈地”打法還適用嗎? 從“卷技術”到“卷價格”,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變革的過程中都遇到了什么?在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看來,從國內到國外,降價可能更多的是廠商基于市場競爭和成本的考慮而做出的自主選擇,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用戶和市場份額。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則認為,開源項目的增多也可能對商業化產品的價格形成壓力。 IDC中國研究經理程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短期的發展來看,大模型能力更新迭代后將會走向趨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技術供應商都不能建立起長久的護城河。一些技術供應商選擇直接砍掉大模型成本上的門檻,除了出于促進大模型落地應用,也有增加曝光度,爭搶用戶、防止用戶流失的動因。 除了“主動出擊”這一觀點,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沈陽還指出,廠商在這個時間點打“價格戰”,說明各個大模型的功能和性能在快速接近,模仿GPT-4的階段已經基本告一段落,AI已從創新試驗走向了大眾推廣階段。隨著規模急速擴張的階段到來,市場份額成為首要關注點。“如果在這個階段落伍的話,功能好(也)沒有用了。” 總之,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跟進,大模型價格戰確實已經到來。照此趨勢發展下去,難道真會降到業內調侃的“貼錢”引流客戶的程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咨詢了多位業內人士,截至發稿未得到具體的降價數字或降價空間。 知名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表示,降價其實是互聯網行業常見的發展模式,所有的互聯網項目早期一定是虧錢做流量、做用戶群體、培養用戶養成使用習慣。大廠的優勢在于整體能力,資金往往不靠盈利,而是來自二級市場。不過,詹軍豪坦言,降價肯定會給企業增加各種壓力。但在技術沒有特別突破的情況下,企業只能通過降價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爭取市場和用戶。 然而,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引發的變革,和早期互聯網時期的變革已經有了很大不同。行云集成電路創始人季宇就在近期活動中直言,過去增加一個用戶對互聯網廠商的基礎設施而言,增加的成本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與之不同,大模型的邊際成本仍然非常高,每增加一個用戶,基礎設施需增加的成本是肉眼可見的。更為關鍵的是,眼下大模型要大規模商業化,在模型質量、上下文長度等方面還有進一步訴求,不排除會進一步增加邊際成本。 那么,ofo、美團、拼多多等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模式,還能套用在大模型企業上嗎?在程蔭看來,大模型的能力和相關產品的使用體驗會影響用戶是否選擇留存,但最后還是技術產品為王。部分生成質量/性能佳、商業模式和市場拓展趨勢良好,現金流相對充裕的廠商長期可以攤銷研發成本,但一些創業企業的財務風險則要更高一些。 記者注意到,知名創業公司沒有全員下場也是當前的一個趨勢。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就對外透露,在此輪降價里,自己更像是“吃瓜看熱鬧”。在他看來,此次降價是B端策略,更像“四小龍”的降價方法,而不是像滴滴、美團那樣圍繞C端的價格競爭。不是生產關系改變,而是直接做生產力供給,將AI直接供給生產力。“我覺得這件事情對我們而言,就是別摻和進去。”王小川稱。 云廠商或將脫離傳統服務模式 降價有望激活API模型調用 降價后的大模型企業該如何找平這一損失? 王小川給出了一個思路。據他介紹,此輪降價是僅限于云服務廠商的動作。“核心要看你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如果你是做To B服務的,降價最后賣的(就)不是模型本身,是整套云服務,所以云廠商是比較偏傳統的服務模式,進到了一個新的戰場。” 就這一觀點,剛剛發布亮眼業績的AI巨頭英偉達,給出了更為詳細的可參考數據。 當地時間5月22日,英偉達公布了截至4月28日的2025財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在隨后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英偉達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Colette Kress透露,在英偉達CUDA上訓練和推理AI可以推動云租賃收入的增長,每1美元的英偉達AI基礎設施支出讓云服務提供商有機會在四年里獲得5美元的GPU即時托管收入。 英偉達總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鄭雨航 攝 除了為云服務引流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大模型商用不只API模型調用一個商業路徑,還有付費訂閱用戶、打賞等多個模式,且API模型調用的程度也并不算高。李開復就曾在近日的發布會上提出,今天的API模型調用還是一個非常低的比例。“我覺得整個行業每年推理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是可以期待的,而且必然也應該發生的。如果一年降低到十分之一讓更多的人可以用上,這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李開復稱。 王小川也提出,大模型企業對模型降價本身有推理成本的降低預期。“我相信大廠也預期未來模型的成本會降低特別多,也許今天虧錢,再過一年不虧錢,這種情況大廠商也不是考慮短期虧損的問題,而是考慮未來有沒有機會,模型降到足夠的便宜,不只是攬客。”在業內看來,目前很大一部分仍是大廠內部業務在調用做AI應用和業務探索,標準化的模型API并未迎來確定性的增長。期待降價能引來更多用戶,從而進一步激活市場。 大模型的使用成本拉低,應用端“起飛”? 將目光再延長至應用端,價格下降無疑是個利好。 從當前情況來看,國內端側模型在應用方面已經有了一定優勢。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教授翁翕在近期活動中的說法,目前國內很多領域都在應用人工智能進行數智化決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他看來,中國發展人工智能的主要優勢,在于其在特定垂直行業和領域中應用人工智能的強大能力,例如在金融和營銷等方面。并且,中國社會對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更具包容性,這也有助于人工智能在公眾中得到更廣泛應用。 隨著大模型價格戰打響,屬于大模型的“iOS式成功”是否即將到來?對此,行行AI董事長李明順提出,價格戰可能會刺激應用公司更快地介入應用中去。“以前對于做一個應用,很多商家是不接受的,因為算力成本太高,很多應用都推行不下去,現在價格下來,對于應用的落地其實是有好處的。”李明順稱。 沈陽則認為,對應用側而言,目前的價格戰有利于To B用戶能更加低成本地獲取AI服務。對于C端而言,隨著大廠介入,將會使得To C應用更難獲客。“頭部騰訊、阿里、百度、抖音,他們如果全量推AI,其實瞬間互聯網就會普及AI應用。對于中小廠來說,要獲客就非常難了。”沈陽認為,現在中小廠商更多扮演的是試驗商業模式的角色,一旦成熟之后,大廠會迅速跟進。 而在王小川看來,雖然價格戰可能會催生一些小的應用,但這并不是百川智能的主要方向。“我們現在并不要跟這些更小的創業公司做競爭,各有各的生態位,因為他們也不是做超級應用,他們可能想做某個垂直行業的小應用。”他認為,有開源甚至有低廉成本閉源大模型的出現,將使得每個廠商更加明確自身定位:究竟是專注于應用開發,還是自主構建模型,或是模型與應用一體化。 “到現在這個階段,會有一些沒想清楚的公司退出去了;剩下的有人做模型,有人做應用,市場會變得更加健康。尤其是大廠這么做貢獻,To B也好,做應用也好,會繁榮得更快。”王小川稱。 此外,程蔭提出,大模型使用成本持續拉低,短期會推動大模型的嘗鮮及試用,但真正到應用落地,還要看大模型的實際業務價值。對此,IDC方面建議技術供應商和行業用戶應先評估大模型的應用場景,根據其價值、復雜性等綜合評估用例,確定優先級;可考慮從價值高、實施復雜性低的場景入手。
模型 大模型 互聯網 大廠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