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07 18:29:31
各位老鐵,大家好!我是錢研君,今天又在公眾號“道達號”上發布最新的研究成果——道達研選。
本周市場熱度最高的板塊,非ST板塊莫屬,以同花順ST板塊指數為例,年內最大跌幅超過50%!今年以來,達哥和錢研君一直在倡導一件事情,那就是遠離基本面不好的中小盤股。如果大家能夠聽進去,就不會踩到ST板塊這個“雷區”。
某種程度上來說,投資就是做好兩件事:發現機會和學會避雷。錢研君平時的文章主要以機會挖掘為主,今天重點和大家了解“如何避雷”這件事。其實,去年錢研君撰寫的《道達研選投資必修課》中的財務系列課,就涉及了相關的“避雷”方法。
如果你想學習財務分析相關的技能,不妨考慮一下錢研君的《道達研選投資必修課》;此外,道達研選周記第22期已經更新了。如果大家對此感興趣,那么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進入贏家學院,進行了解。
接下來,錢研君就簡單和大家聊一聊A股曾經出現過的1只“雷股”。
今天文章的主角,是某家退市的公司A(以下簡稱A公司)。
按照前復權方式計算,A公司2015年股價最高超過40元,而摘牌時股價不到兩毛錢。如果投資者不幸買入A公司,那么絕對可以用“血本無歸”來形容。
在A公司暴雷之前,投資者能否有辦法識別到一些蛛絲馬跡呢?當然是有的!不過,很多投資者可能并不會在意,因為2016之前A公司的業績表現實在過于“優秀”。
如下表所示,2010年至2015年,A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始終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雖然凈利潤小幅下降,但營業收入同比仍然高增68.91%。
▲圖片來源:錢研君制圖
戴維斯雙擊告訴我們,股價由公司的業績和估值這兩個因子驅動。因此,很多投資小白,甚至很多投資經驗豐富的老手,都喜歡關注上市公司的利潤表,盯著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然后計算增速。但如果只關注增速,不關心質量,就很容易踩坑。
錢研君一直強調,相比于凈利潤,投資者更應該關心現金流量表中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這個數據反映了公司凈利潤的現金含量。如果凈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基本相當,那么凈利潤的質量就是很高的。
2010至2016年,A公司大部分年份的凈利潤質量都不高,而2016年的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竟然為-10.68億元!也就是說,雖然2016年A公司的經營活動名義上賺了5.55億元,但實際上一毛錢沒有收回來,反而還額外流出去了10.68億元。
▲圖片來源:錢研君制表
三張財務報表中,利潤表是最容易造假的,同時也是最受到股民追捧的。如果投資者只關注利潤表,就容易上當受騙。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投資小白喜歡看上市公司的利潤表,然而投資高手更喜歡看資產負債表。
投資高手在看完A公司疑點重重的資產負債表之后,一定會果斷選擇放棄這家公司。A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疑點很多,錢研君簡單說幾點。
▲數據來源:同花順 錢研君制圖
首先是大存大貸的現象。財報顯示,A公司賬上的貨幣資金一直都不少,但還是借了很多的錢。2014年開始,借款數額開始飆升,到了2016年,短期借款加上長期借款高達56.24億元。
其次是應收賬款增長過快。從2010年的不足1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86.92億元,而2016年A公司的營業收入也才22億元,凈利潤更是只有可憐的5.5億元。雖然A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很快,但應收賬款增長更快。如果應收賬款無法及時收回,就會變成壞賬,影響未來的凈利潤。
最后是無形資產增長過快。從2010年的2.14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68.82億元。無形資產這個科目,什么東西都能往里面裝,所以尤其需要投資者注意。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面臨巨額的資產減值損失。
財務報表顯示的異常,如果公司能夠做出合理解釋的話,那么能夠打消投資者的疑慮,畢竟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等情況確實有所不同。
當時讓我最無法看懂A公司的是,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公司的凈利率一直在下滑,從2019年的29.42%下滑至2016年的-1.01%。再結合資產負債表的種種異常,錢研君就果斷放棄了這家公司。
2016年之后,A公司就一直處于巨虧狀態,2017年至2023年,公司的虧損金額分別為138.78億元、40.96億元、112.79億元、24.95億元、21.46億元、4.98億元、21.85億元,累計虧損超過360億元!
證明公司是否有財務造假的行為很難,需要有扎實的證據才行。但對于投資者來說,并不需要完成這樣的證明,畢竟我們的目的是發現好公司,并享受公司內在價值增長帶來的長期回報。
作為投資者,只需要具備識別財務報表疑點的能力就夠了,一旦我們發現某家公司連續多年財報都有異?,F象,那么就應該果斷選擇放棄。
如果你想學習財務分析相關的技能,不妨考慮一下錢研君的《道達研選投資必修課》;此外,道達研選周記第22期已經更新了。如果大家對此感興趣,那么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進入贏家學院,進行了解。
好了,今天就和各位老鐵聊到這里,祝大家假期愉快!
(錢研君)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