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07 21:51:26
支撐中部地區崛起
每經記者 楊歡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319172
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發改委聯合印發《長沙-株洲-湘潭綜合型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建設方案》。根據該方案,長株潭明確5個重要定位,分別為:全國農產品核心流通樞紐、中部地區能源安全保障流通重要節點、長江中下游礦產品流通關鍵節點、現代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及全球流通中心、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群。三市將攜手實施5大行動,即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升級、現代物流體系提升、交通運輸流通服務能力提升、現代流通金融服務提升和流通領域信用體系建設。
方案提出,三市共同補齊冷鏈物流短板,推動長株潭共建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加快建設株洲“神農城”“鐘鼓嶺”“湘江外灘街區”等一批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推動長株潭共同建設陸港型、生產服務型、空港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著力提升區域綜合運輸能力;促進長沙陸港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支撐制造業高質量集群化發展,助推構建長株潭先進制造業供應鏈體系。
解讀:去年8月,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布局建設名單公布,綜合考慮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基礎、比較優勢、未來潛力,將102個城市納入布局建設范圍,包括長沙-株洲-湘潭、南昌-九江、武漢等被列入綜合性流通支點城市推進建設。
所謂“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是指在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地位重要、具備輻射帶動能力強、能夠引領發展潮流和推動創新驅動的城市。早在2022年,長株潭都市圈獲批,是繼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之后全國第4個、中部地區第1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
推進長株潭一體化,輻射帶動更大區域的發展,是都市圈建設的要義之一。作為長株潭都市圈主體,按照此次規劃,到2025年,三市協同聯動、立體高效、智慧綠色、開放融合的現代流通體系將更加完善,支撐中部地區崛起的綜合型現代流通支點初步建成。
這其中,物流是關鍵一環。從具體動作上看,三市將進一步提升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推進長沙北、株洲北、湘潭東三大核心樞紐場站建設,加快建設長沙港、株洲港、湘潭港,加強與城陵磯港聯動,構建長株潭岳組合港,加快株洲綜合物流集散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
今年2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聯接生產和消費、內貿和外貿,必須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從這一維度來看,中部省份有著天然的區位優勢,競爭也格外激烈。
著眼于長株潭,按照《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將推動形成聯環成網的綜合交通體系和便捷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到2025年,長株潭地區基本實現“一小時通勤圈”,物流總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低于13%。
《鄭州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公開征求意見
6月7日,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發布公告,公開征求《鄭州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2-2035年)》意見建議。規劃范圍以《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確定的空間范圍為重點,并將洛陽市、平頂山市、新鄉市、焦作市、漯河市、濟源示范區的其他區域納入統一規劃。到2027年,建立并完善一體化發展的都市圈空間框架,高效協同的都市圈空間結構與功能體系基本確立,資源要素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局中的作用更為突出。
青島著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6月7日,青島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青島市委書記曾贊榮表示,要充分發揮青島海洋優勢,在經略海洋上“定好位、挑大梁”,錨定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目標,著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要改造提升海洋漁業、港口航運、海洋文旅、海洋化工等優勢產業,不斷提升產業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快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
2024年現代商貿流通體系20個試點城市公示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日前,2024年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評審結果公示,根據公示名單,全國共20個城市擬入選,包括天津、石家莊、大連、哈爾濱、上海、杭州、寧波、合肥、福州、廈門、南昌、濟南、青島、鄭州、武漢、廣州、深圳、成都、西安、銀川。試點工作擬分三批實施,建設期限為三年。中央財政對試點城市給予定額補助。其中,直轄市4億元左右,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3億元左右,其他地級市2億元左右。
十三部門印發《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方案》
據交通運輸部網站消息,交通運輸部等十三部門印發《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8年,船舶運力結構得到有效改善;新能源公交車輛推廣應用持續推進;重點區域老舊機車基本淘汰,實現新能源機車規模化替代應用;郵件快件智能安檢設備廣泛推廣使用,寄遞領域安檢能力大幅提升;北斗終端應用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強度和污染物排放強度不斷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下降。
前5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7.5萬億元,同比增6.3%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5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7.5萬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出口9.95萬億元,增長6.1%;進口7.55萬億元,增長6.4%。5月當月,進出口3.71萬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出口2.15萬億元,增長11.2%;進口1.56萬億元,增長5.2%。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船舶、電動汽車、家用電器出口增速較快,分別增長100.1%、26.3%、17.8%。進口方面,中間品進口6.07萬億元,增長7.4%。自越南、德國、法國、智利等農產品進口分別增長12.7%、20.5%、8.6%、13.7%。
自然指數中國科研機構TOP100出爐,中國科學院居榜首
6月5日,自然指數官網上線《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數-中國”。在自然指數去年擴展到包含60多種醫學期刊之后,中國依然位居自然指數榜首。
自然指數數據表明,化學和物理科學是中國明顯占有優勢的領域,到2023年已占中國自然指數總份額的85%。其他學科的產出也在快速增加。例如,2022年至2023年,中國在生物科學領域的調整后份額增長了15.8%,在自然指數追蹤的自然科學四大學科中增長比例最高。
增刊還發布了基于2023年文章份額排名前100的中國機構名單。其中位居前十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